■ 观察家
调查獐子岛造假疑云,需要当地有关部门本着公开、透明的态度,最大程度上进行信息公开,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调查组赶赴獐子岛进行实地调查,并就扇贝死亡事件形成了专家结论。然而,当地安排记者与专家分坐两艘船,记者根本无法和专家进行接触,只能远远看着。当记者询问是否能提供獐子岛专家调查组名单时,相关负责人直接予以拒绝,称“不方便”。减产超过90%,3亿扇贝集体暴毙,獐子岛再次上演灾难大片——11月11日獐子岛发布的这则公告,再度引发市场哗然。这则公告刚出,深交所秒发关注函,要求獐子岛做出情况说明。
其实,类似关注函,此前早就发过,不过獐子岛似乎不怎么放在眼里,一番虚与委蛇总能轻松过关。然而獐子岛扇贝死亡,事关金融市场秩序和股民利益,当然不能任由獐子岛方面自说自话。
因此,在舆论争议愈演愈烈的语境下,大连当地政府作为监管部门,积极给予回应,组织专家展开调查,是顺应人心之举,值得肯定。
然而,在强势介入之后,有关部门不公开调查组名单,将记者与专家“隔离”的操作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当地政府的表态看,之所以不公开专家名单,似乎是为了保障调查不受干扰。大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组织该批专家时有些难度,“好多人都不愿意当这个专家,都有压力。”
类似的逻辑,在许多专家参与的调查中并不鲜见,可以说,专家名单保密,已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惯例。
然而,仔细推敲,这样的逻辑其实站不住脚。专家既然受聘参与调查,手中就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他的一句话可能决定企业和个人的命运,而权力与责任对等,这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伦理。如果连专家名单都遮遮掩掩,所谓的“权责对等”就无从说起。
公开专家名单和调查过程,固然会让专家们暴露于舆论聚光灯之下,或给他们造成一定心理压力。但这并非坏事,有舆论紧盯,不仅不会给专家们带来干扰,反而创造了一个阳光透明的环境,帮助排除干扰,防止权力和资本暗中施压,保障专业性和独立性。
而且,通过媒体的介入,专家积极与舆论互动,就使得调查不再是蒙头进行,而是有的放矢,回应社会关切,这也有助于树立调查的公信力。
多年来,獐子岛扇贝“想死就死、想跑就跑”,似乎谁都拿獐子岛没办法。这与农林牧渔行业的货物价值很难被准确衡量,有很大关系。例如一批虾苗、贝苗被投放到海里,投放数量可以确定,但没人知道能活下来多少。
因此,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是否能真正覆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专业程度是否能胜任,这些问题都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这倒不是说民众对这些专家的能力不信任,而是调查的难度无形中推高了民众对专家权威性的期许。而当地对此讳莫如深的态度,很可能进一步加剧民众的疑虑。
解开獐子岛扇贝疑云,当然需要监管部门强势介入,严肃彻查并雷霆问责。但在此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不妨本着公开、透明的态度,最大程度上进行信息公开,如此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于平(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