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鄂生、王忠民、杨农谈科技赋能金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应用出现了许多新进展和新变化,商业银行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如何更为安全高效地发展,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现状如何?
2019年11月20日,《新京报》主办的“金融进化论:2019新京报金融科技论坛”上,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分别对科技赋能金融进行了主题发言。
●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
金融科技对金融体制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在新京报主办的“金融进化论:2019新京报金融科技论坛”上,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表示,技术和金融的融合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对技术的了解程度,二是如何把技术运用到金融中来,实际上是一个实践应用的过程。
蔡鄂生认为,科技对于金融的影响首先是观念上的,其次是制度和流程上的,金融科技对体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与传统金融业主要进行流程中的控制不同,金融科技运用以后,金融业最主要的是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捷反应,产品需要及时解决客户需求,这就要求传统流程的变化,金融业的基本制度、流程需要适应技术的发展,同时又要考虑到发展的不平衡或者主要矛盾。
在科技带来的变化之下,市场传递出的信息与以前完全不一样,创新产品出来以后,需要让金融产品透明到什么程度?投资者需要对投资者了解到什么程度?这些是技术应用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金融科技下如何更让大家能够对市场、对各方面了解清楚,就需要供给方、需求方和监管部门形成一个链条,相互之间融合配合,提高对市场的认知度、对产品的认知度。
蔡鄂生提出,要提高金融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市场秩序要好,市场的透明度要高,只有这样投资者的信心才会足,有了信心行业就会做得更好。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
区块链将改变金融运行的基础数据
金融数字化会给金融业带来哪些变化?
在新京报主办的“金融进化论:2019新京报金融科技论坛”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金融数字化带来三个维度的变化,包括收益提升、成本降低、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由此带来整体业态的改变。
王忠民提出,金融数字化带来的第一个维度变化是收益的大幅提升。金融数字化本质在于改变原有的场景,改变原有的逻辑,以提高效能。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掌握者,将扩大的效能分享给财富拥有者和支配者,双方得以共同分享效能的提升,如果覆盖的C端人口足够多,规模效应就相当可观。
第二个维度是成本结构的改变。从金融B端来看,例如银行、保险等公司,现在各家机构自己办金融科技子公司,大多不可能做到这个领域中的专业垂直水平,在这方面市场化的金融科技公司更有竞争力。原有金融业务流程经过数字化改造,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几乎是原有成本的1/3。
第三个维度是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金融是处理风险的,涉及如何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对冲风险,金融科技的工具可以为金融安全提供帮助,包括人脸识别、支付保密、交叉验证等工具。
这三个维度使得金融机构得以快速成长,在互联网场景中C端迅速爆发的情况下,互联网第一场景的数据可以迅速转化到金融数据。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化的数据工具和市场也给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带来了更多收益,降低了很多成本,也降低了消费者对传统银行的高度依赖。
王忠民还谈了区块链对金融业的影响。如果区块链时代到来,所有的金融数据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是分布式的自然状态和分布式的组织状态,每个人、每家公司是分布式结构,金融权利也是分布式的,最后形成新的现代数字化逻辑。一条链条含有数据、信息,也含有价值,含有价值转移和价值交换,一条源代码可以拓展出无数的应用,这是新时代金融科技中真正可能爆发的有趣的东西。
B端基于分布式的逻辑也可产生两个庞大的链条,第一是产业互联网,过去的产业互联网做不好是因为都是人的信息进入互联网,未来是基于生产流程中物品的信息流、价值流、链接流进行处理,可以纠偏人的因素,数据更准确,节省成本。第二是物联网,可以将所有自然生物信息全部收集传输,这些信息是原始的、没有扭曲改变的,区块链既可保证信息的准确又可保证信息的综合应用,还保证信息链条的纯洁和长久,这将会改变金融运行的基础数据。
●中国互金协会副秘书长杨农
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对此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对全国51家各类型商业银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商业银行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框架指引有待建立;二是在大数据、生物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面的标准规范供给尚存在一定缺口;三是数据治理的能力有待加强,多数商业银行面临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挖掘能力欠缺、数据孤岛现象严重等挑战;四是金融科技服务主体多元、类型丰富、创新速度快,商业银行在选择金融科技服务时普遍面临信息不充分、标准不健全等挑战。
杨农表示,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从业机构的积极参与以及信息技术的突破应用,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首先是缺乏行业自律标准体系。“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多元,上下游产业链复杂,需在相关监管部门指导下建立完善适应其发展的整体制度框架,通过规则先行保障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其次是缺少全国性的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当前,相关参与方纷纷建设区域性平台,但大多局限于本地或本企业上下游之间使用,不同平台间互联互通不足,容易形成新的数据孤岛。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在围绕数字化风控指引、物联网应用指引、电子凭证的法律属性以及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体系、优化行业基础设施功能等重点热点问题,组织协调各方资源开展前瞻性研究,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业务指引和技术标准,引导和支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目前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开展区块链应用探索,我国金融行业的区块链应用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在哪些应用场景有所落地?
杨农表示,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最新的研究,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集成创新尚在发展成熟过程中,金融领域是国内外区块链应用探索的重点方向。当前,我国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已在供应链金融、金融数据共享和金融信息存证等场景中形成了一些落地案例,总体处于早期尝试向深入探索转变的过渡阶段,且呈现出探索性应用数量较多、参与主体较为多元、底层技术原创有待加强等特点。
同时,区块链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探索也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挑战:技术层面仍难以兼顾部分金融应用场景对安全、功能和性能的要求;研发层面自主创新有待加强,对国外开源程序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技术依赖风险;业务层面部分金融应用环节尚存在模糊地带,部分机构在开展区块链应用创新时缺少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意见作为参考;治理层面存在法律规制困难,如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等方面的法律有效性界定不清晰。
科技将如何改变金融业态?
11月20日,在新京报主办的“金融进化论:2019新京报金融科技论坛”上,CFT50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新网银行规划与新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周勇、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研究院总工程师吴金坛、湘财证券首席信息官丁军、平安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项目总监邓俊毅、度小满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科技部总经理郭慶、趣链科技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贝龙、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杨东等来自学界、机构的代表围绕科技赋能金融业、区块链变革下的金融新生态两大话题进行了探讨。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
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如何竞合
未来最主要的合作点是持牌金融机构和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
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自行搭建金融科技部门,部分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开始对外进行技术输出,金融科技领域的生态格局已经开始逐渐改变。
CFT50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金融科技领域未来的竞合关系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金融科技领域的主体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证券保险等持牌机构,第二类是大型互联网企业,第三类是纯技术企业,最后一类是互联网金融和类金融组织。不同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更加复杂,杨涛认为,未来最主要的合作点是持牌金融机构和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因为持牌机构业务相对清晰,二者之间的合作探索多一些,相对其他的领域也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也面临挑战,例如如何甄别真正的技术创新企业。
新网银行是18家民营银行之一,新网银行规划与新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周勇表示,18家民营银行在科技建设方面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例如微众和网商银行有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支持,还有民营银行选择了托管的道路,银行自身的科技人员不是很多。新网银行采用合作、共建、自主、创新的道路,比如基础设施层面是进行共建,银行进行选择即可。
在主营业务方面,新网银行选择自建科技系统。周勇介绍,新网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个人信贷,消费信贷业务有一百多个系统,基本上全部由银行内部来掌握,一部分供应链有外部合作,但所有的开发设计编码工作都由银行自己掌控。
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科技部总经理郭慶表示,从银行来看,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是保持开放的态度,银行具备场景和数据,还有一部分成熟的技术;科技公司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要产生更多的成果,就要开放和融合,双方应该是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过程。
数据安全与合理使用如何兼顾?
重视数据安全的同时应发展数据聚合与共享
科技运用于金融领域,在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其中之一是数据安全。在金融业务中,数据处于更为核心的地位。如何界定合理使用与隐私的边界?如何防止数据泄露?
杨涛表示,信息保护离不开四个方面。
第一是需要甄别信息,是金融信息还是非金融信息,个人金融信息还是非个人金融信息,强隐私的信息还是弱隐私的信息,信息的定位与进一步应对的视角紧密相关。
第二是如何处理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的关系。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领域。近几年,中国金融科技创新非常快,背后的原因是大量的数据信息、财富、生产要素没有受到管理,大家可以利用它做各种各样的创新,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
第三是需要对金融数据和信息的应用主体进行甄别,是持牌机构、征信机构还是金融数据服务商,未来的行业治理需要把不同主体之间的边界重新梳理和界定。
第四,需要把金融信息的采集、利用、形成成果这一完整流程进行规范治理,包括标准化、安全、透明等。
周勇表示,新网银行从治理和技术两个层面都十分重视数据安全,数据治理委员会已经成为行内一级委员会,另外该行科技部下设了一个独立的大数据中心,专职做数据平台建设和数据治理的工作。
周勇还提出,未来对数据安全的保护肯定是一个常态,但数据的融合也会是一个要求,会衍生出一些新的诉求。例如,近两年多方安全技术又开始火热起来,是因为数据聚合、共享的诉求存在,原有的管理技术已经无法解决问题,这是未来各方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既保护数据安全又实现数据共享的诉求。
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研究院总工程师吴金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重视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也不能因噎废食,现在银联也在研究基于数据保护下的数据有效利用,例如在技术层面实现安全的数据共享方式,包括联邦算法、混淆算法等。
区块链如何重塑金融
客户服务、供应链金融、支付……区块链在金融业应用广阔
在金融对科技的运用中,区块链作为最前沿的技术,可以说是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但目前外界对于区块链的认知仍然较为模糊,区块链可以运用到金融业的哪些业务中,将对金融行业生态产生什么影响?
湘财证券首席信息官丁军表示,区块链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场景,可以在客户服务、场外市场、托管结算等方面有所发展。湘财证券最新的应用是利用区块链做了一个客户积分计划,区块链主要解决客户贡献度的度量问题,还有集团客户之间的积分共享问题。这一项目前期的设计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已经做了一些探索,目前处于项目实施和完成阶段。
丁军还提出,证券行业有很多的场景可以与区块链结合,例如ABS、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可以解决底层资产上信任度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中介机构过多、流程效率不高的问题。
平安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项目总监邓俊毅表示,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业务,可以着重发展风险防控领域,用区块链作为数据载体和解决方案,例如供应链金融领域,可以通过“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手段将供应链两端延伸,为上游多级供应商或者下游分销商和经销商提供融资业务的增信。区块链可以提升行业透明度,确保链上数据在安全合规前提下的可信共享;还可大大提升交易效率,同时降低成本。以前供应链金融参与的各方会签一系列的线下文本,但不一定能保证最终有效执行,且取证和追索困难。通过区块链加上云签约,在信息真实共享以及不可篡改性方面会有大幅提升,原来需要半个月的事情,现在一天内就可以完成。
邓俊毅还表示,区块链可进一步催生更多产品创新,区块链的技术底层是分布式数据库,这些技术与业务场景结合起来就有了创新的机会。例如供应链中,在向下游分销商和经销商做授信业务时,原来的预付款融资对动产监控力度是不够的,把区块链和物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对动产有效的监控,并将监控数据共享到区块链上,再用AI技术进行交叉检验和风险预警,这样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动产流失的风险,进而扩展产品创新的空间。
度小满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表示,区块链未来的机会在数据化、资产化,区块链的价值或许并不是对现有业务模式的改变,而是为了适应未来新的场景的变化。
趣链科技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贝龙表示,“区块链+IOT+5G”是目前讨论较多的模式,因为5G可以承载大量的数据一起运转,可以把数据放在区块链上,还可以再与物联网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杨东表示,除了正规金融机构与区块链的结合之外,场外的非正规金融也存在一定需求,场外资产的可信度问题更加重要,所以对技术驱动的征信需求比任何其他业务都更强烈,区块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 侯小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