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星期一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星期一周刊

“爆款”并没有给行业带来“暴利”,业内称动漫产业盈利企业太少

崛起?寒冬?两种说法一直共存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刺客伍六七》主要角色。
《漫友》杂志封面。
《爆笑校园》单行本封面。

  在传统连环画式微,日美漫画进入中国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漫画书成了很多八零、九零后的童年回忆,也是如今很多中国漫画创作者的启蒙。90年代我们出现了《画书大王》这样刊登国产漫画的期刊,之后随着国家的推动,官方和非官方的期刊也相继出现;同时出现的还有国产漫画的出版。对于“国漫崛起”的论调,出版界纷纷认为,“国漫”的出版市场在中国处于新的上升期。近几年,国漫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展迅速,对于传统出版也有了影响,对于这些发展中的网络平台而言,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新京报专访了出版方和平台方的相关人士,对国漫发展和崛起进行讨论。

  曾经热闹过的国产漫画出版

  出版过《哆啦A梦》《乱马1/2》的吉林美术出版社,如今漫画出版主要以引进漫画为主。2004年,吉林美术出版社创办了月刊漫画杂志《吉美漫画》,2006年分为《龙漫》与《龙漫少年星期天》两家,据出版社漫画相关负责人陈志男介绍,直到2014年停刊前,后者一直都是“吉美”国产漫画连载出版的主力阵地。

  漫画工作室漫采文化传播的主编、创始人之一顾雪音,在当时是《龙漫少年星期天》的执行主编。2005年到2014年,顾雪音一直在漫画出版界工作。据她观察,在2005年以前,国产漫画还处于摸索阶段,漫画作者基本都是受日本漫画熏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读者,画风较为接近日本漫画,其中有一些人成为了职业漫画家,稿费是他们唯一的收入。当时的“国漫”被称作“原创漫画”,叫好不叫座,比较难集合为单行本出版。

  2005年前后,最初一批漫画杂志纷纷关停。第一批漫画出版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原创漫画需要更加商业化的运营。于是国漫杂志和出版渐渐由国家、出版社扶持,转向文化传媒公司引导。2004年,以日本漫画资讯为主的杂志《漫友》开始转型连载国产漫画。据“漫友文化”总经理赖春晖所述,从日漫资讯杂志到国产漫画连载杂志,《漫友》只经历了短暂几个月的阵痛期。2004年,《漫友》联合相关机构主办了“金龙奖”,至今依然是中国原创漫画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当时《漫友》采用娱乐明星的方式来打造漫画家的知名度,通过比赛挖掘一批原创漫画家,通过杂志连载、出版单行本进一步聚拢人气,并在各地举行新书签售会。

  “在受到网络漫画冲击之前,国产漫画的出版情况还是一个比较热闹的状态。同时,有中国特色的彩色漫画也渐渐比沿袭日漫传统的黑白漫画,变得越来越受低年龄读者的欢迎。”当时人们习惯在网上看盗版的日本漫画,看国漫则需要掏钱。据顾雪音介绍,2010年,销量最好的全彩漫画单行本起印就达到了几十万册。据赖春晖介绍,《漫友》推出的幽默漫画《爆笑校园》系列,销量达数千万册。

  互联网冲击下杂志影响严重

  2010年前后,网络漫画《十万个冷笑话》的火爆与漫画家夏达受邀参加春晚,让本来处于小众地位的国产漫画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但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国内漫画杂志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大量杂志停刊,目前仅存《漫友》《知音漫客》等少数实体杂志。“漫友文化”旗下曾有数份杂志同时出版,目前仅存《漫友》一本,如今更多是一种品牌象征式的存在。

  《漫友》杂志此前“以刊物带出版”的模式受到互联网冲击后,渐渐转型成为互联网平台内容的供给方,并在互联网平台寻找合适的作品进行出版。赖春晖提到互联网平台虽然对漫画期刊杂志有较大的冲击,但对实体出版的影响不大。目前,实体出版依然是互联网漫画比较重要的变现途径。“新经典文化”编辑贺静提到,受欢迎的互联网漫画不一定能转化为实体出版,从流量转化为出版,还要考量读者愿不愿意把它买下来留在家中。顾雪音也讲到,如今的实体出版与之前有所不同,实体漫画书更像是漫画作品的“周边产品”,“买书的基本都是粉丝,收藏的意义更大一些。”

  赖春晖表示,目前国漫在国内仍处于小众地位,读者总规模仍然有限,“我觉得处于上升期,还不到真正的崛起。”顾雪音则分析道,真正国漫崛起的理想状态是“市场能接受不同定位、不同题材的各种漫画和漫改影视剧”。然而目前受到关注的国漫大IP,大多是经过多年沉淀的优秀作品,很多小众题材的漫画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

  我们目前还没有像漫威漫画那样长久畅销的作品,在赖春晖和顾雪音看来,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是时间问题,优质的作品需要时间沉淀。除此之外,顾雪音还提到了创作体制的问题。国漫是作者主导型的产品,而不是像漫威那样公司主导型的产品,即使作者培养的后辈能够接过画笔,按照原作的风格发展下去的局限依然比较大。

  网络平台发展快但仍属初级阶段

  近几年国漫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展迅速。B站在纳斯达克上市时,董事长兼CEO陈睿提到国产原创动画创作在B站愈发流行,并给出了一组数据,称它的覆盖的人群2017年较2016年翻了三倍;腾讯动漫内容中心总监李筱婷介绍,腾讯动漫的用户2018年达到了3.5亿,其中95后、00后的年轻用户超过80%,他们更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这也反哺了创作者,2018年腾讯动漫给作者的付费分成金额为1.2亿,环比2017年增长了55%;有妖气常务副总裁罗晓星告诉新京报记者,有妖气作为一个以国漫起家的平台,在平台上获得收益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国漫,收入百万以上的作者比较常见……

  尽管国漫在互联网平台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但站在平台的角度,他们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国漫已经崛起。B站国创部副总监陈卿表示,近年来的确有很多上线的国创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比如去年在B站上线播放量破亿的原创国创动画《刺客伍六七》,但他认为“国漫崛起”更多的是用户和市场对好作品的一种深切期盼。

  事实上,每次“国漫崛起”成为热点话题,都是因为市场上突然出现了爆款作品。但对国漫产业而言,仅仅有“爆款”还不够。更何况很多时候,“爆款”并不意味着有“暴利”。罗晓星告诉新京报记者,很多爆款作品背后的企业,特别是参与动漫画创作环节的公司的盈利和相关个人的收入,并没有因为“爆款”而获得大幅度以及稳定的提升。“回看整个国漫江湖,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太少,这导致资本对文化产业、特别是内容产业的投资越来越谨慎,这也是为什么‘国漫崛起’和‘国漫寒冬’两种看似矛盾的论调一直并存的原因。”

  另一方面,优秀的国漫作品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但相关创作者的数量不够;国漫的创作周期长、投入大,但商业化变现能力不足。记者了解到,以一部12集、每集15分钟的国创(国产原创动画)作品为例,其制作时长在12-18个月之间,制作投入上千万人民币,然而商业变现大都是靠后端的广告招商、游戏开发,以及开发周边衍生品等,前期纯粹是只支出不盈利。

  陈卿也表示,目前行业的确面临制作产能和人才紧缺、变现难的状况,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沉淀和市场的调节,好在目前产业已经进入正向的市场化阶段。“好作品不是没有,只是需要耐心等待,特别是在中国动画市场打基础的现阶段。资本耐心等待作品,平台的持续扶持,当然还需要动画版权方学习作品的运营,了解粉丝的需求和痛点,才能更好地与平台配合好作品推广。”

  【行业观点】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国漫崛起”?

  对于“国漫崛起”的论调,出版方的顾雪音认为它现在所指的更多是动画商业化的成功。“国漫”现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漫画,也包括动画和动漫相关的周边产品。顾雪音希望概念能够有更明确的区分,把漫画和动画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

  关于未来的国漫发展,赖春晖和顾雪音都提到了需要突破故事创作能力的瓶颈。目前国漫作品的画工,与欧美和日本相比已经不相上下,并且已经显现独具特色的风格。然而由于国漫创作者比较年轻,主要读者群体年龄更小,无论在题材还是风格上,都有较大的局限性。顾雪音说:“漫画脚本创作人员的匮乏和能力不足,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网文改编的漫画,也使得国内漫画越来越网文化。”

  除了国漫创作者自身的努力,平台的布局与助推也不容忽视。腾讯动漫通过与传统文化、年轻人喜欢的明星、电竞等潮流文化结合,对已有的IP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而有妖气一直以来的定位就是“IP平台”,罗晓星告诉新京报记者,有妖气会更倾向于向读者推荐“少年、热血与正能量”的作品,一是因为平台的价值取向,二是因为这类作品更容易孵化成为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IP。B站在11月17日的国创大会上显示了其把国创做大的雄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