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化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7:文化新闻
下一篇

从输入到输出,语文阅读要过几道关?

学而思大语文探索分级阅读、应用实践,聚焦语文素养提升

2020年01月12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致敬辞

  2019新京报年度教育探索奖 学而思大语文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事业,阅读的地位不应动摇,而应更高。技术的革新、渠道的拓展,开发了教育资源更广泛抵达每个少年手中的机会,而深度、自主、优质的阅读,就是那个最好的教育资源本身。我们感谢学而思大语文在教育阅读方面的探索和贡献,教育的新业态需要新科技、需要好产品,而教育的初心需要育人者的持守。阅读,就是教育的这份永恒初心。

  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增加高考试卷的阅读量、引导中小学生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如今,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越来越明确,尤其是提倡“多读经典美文”,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及语文素养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如何开展高效阅读?如何将所读内容学以致用?学而思大语文负责人陈超认为,需要从课堂内外进行创新,一方面要引导孩子通过广泛阅读积累文学知识、从不同视角体验生活;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搭建素养实践平台,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外化输出,表达所思所感。

  广泛阅读夯实基础 助力语文素养提升

  继2017年语文等三科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统一使用之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普通高中三科(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在北京、上海等6个省(市)率先投入使用,其他省份将陆续全面推开。

  在此背景下,语文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古诗词篇幅增多、背诵内容增量、深度增加。教材改革也为语文教学、考试“定调”——重视阅读拓展孩子知识面,同时注重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系列语文学科改革,都指向对阅读的重视。“阅读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孩子的个人生活经历有限,阅读为他们打开了通向不同世界的窗口,让孩子对文学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在陈超看来,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很关键的落脚点。

  而在实际开展阅读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的书籍则成为困扰不少老师、家长的问题。陈超建议,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发展阶段和认知规律,选择阶梯式阅读读物。例如,0-6岁是前读写阶段,主要是对孩子进行语文能力启蒙;6-8岁时,孩子逐步主要从阅读确认阶段向初步自主阅读过渡;到14岁以后,孩子有了多元的观点,则可以选择培养孩子的思辨思维读物。

  据介绍,基于中文阅读体系,学而思大语文为不同阶段的孩子,筛选出相应的分级阅读书,帮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用合适的方法,阅读合适的书籍。记者注意到,学而思大语文还在学而思培优APP平台引入分级阅读图书馆,为孩子们打造随时随地有书可读的阅读环境。

  关注课堂内外实践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诚然,语文教育改革为语文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重视阅读外,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如何帮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也是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中对“语言”学习的偏重,当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文学”内容,关注学习者文学素养的提升。以学而思为例,除搭建中文分级阅读体系外,学而思大语文以文学史为线索,开发语文课程体系,涵盖古代文学启蒙、现当代国内外经典文学读物、阅读技巧方法、写作的素材积累与方法等内容。“学习语文远不止为了认字、作文,而是形成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关键能力。”

  对任何知识学习与能力习得来说,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应用。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陈超建议,当孩子在阅读中遇到现实生活中没有遇过的事情时,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引导。比如,在带领低年级孩子阅读《兔子坡》时,借助途中遇险的情节,引导孩子体察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处理;在带领高年级孩子阅读《巴黎圣母院》时,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和行为来对照美丑,引导孩子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据介绍,学而思大语文还非常重视搭建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闭环,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多元能力与核心素养。联合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建茅盾青少年文学院,携手北大中文系打造青少年演说活动,以社会实践的方式为孩子提供语文素养实践平台,帮助他们提升表达和阅读、写作能力。

  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