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如果爱心变成别有用心、帮助变成伤害,那些所谓的爱心人士,就该向吴花燕说声“对不起”。
24岁、43斤、1.35米的贵州女孩吴花燕还是走了,除了留给亲人的痛心,还有留给这个世界的诸多疑问、质问——特别是指向慈善众筹乱象的。
据报道,在媒体报道吴花燕的遭际后,短短5天,就筹集治疗款超过100万元。但这里面有些乱象遭到了家属的质疑,也给吴花燕造成诸多困扰。
比如,某短视频账号打着吴花燕名义筹集45万元,宣称“已将爱心亲自交至吴花燕手上”,却并未落实。再如,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也以此连续筹款,吴花燕和家属却不知情。
最让吴花燕感到难受的是,在一些众筹平台的介绍中,一些针对吴花燕的信息描述,并非事实,没有经过她核实就铺天盖地发散开来。
吴花燕际遇坎坷、人生苦难,已是不幸,而某些众筹平台或公益组织将其不幸当“资源”的不靠谱做法,无异于是对她再度伤害:无论是不经同意就借其名头筹款,渲染并编造其悲苦生活情节,还是钱没到手就对外放出“亲手交钱”消息,都更像是对其利用。
与这些不靠谱行为对应的是,《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向受益人告知其资助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等信息。且慈善机构在筹集善款时,应公布负责人个人信息、联系方式以及办公地址.但9958紧急救助中心的筹款项目中并无这些信息。
而那些煽情却不实的描述,更有违吴花燕本意。她因此非常愧疚,觉得对不起高中时帮助她的老师和同学,“把我写得那样的不堪和伟大……我并不开心,每一张报道发出去我的心口像压着千斤重的石头一样喘不过气来……”
很遗憾,在临走之际,她看到的是众筹界那些不堪的乱象。吴花燕虽然走了,但有些事情仍需厘清。
那些爱心捐款到底有没有汇聚到吴花燕身上,筹款过程中有无违规甚至违法的地方?如果有,谁来负责,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问号都在等待拉直。
而在所有关于吴花燕的报道中,最触动我的,不是她的“困”,而是她写给王老师的一句话,“如果当初一篇报道也没报出去,那我宁愿选择回家,等待去另一个世界去完成我的梦想,去写我的诗,过着没有悲伤的生活”。是的,如果爱心变成了别有用心,如果帮助变成了伤害,那某些所谓的爱心人士,就没有资格从吴花燕口中得到一句“谢谢”,而是应向她说一声“对不起”。
吴花燕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生活在“聚光灯”下,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力、互联网的魅力及众筹平台的魔力;也给我们留下太多思考,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互联网慈善,又面临着怎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
生命无法挽回,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把她生前看到的不堪一一纠正规范,这才是对她和跟她有相似遭遇的人们最好的告慰。
□与归(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