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北京新闻

“百姓之家”让老城街区更宜居

申请式退租等举措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更新,规划草案明确适度提高公共服务用地比重

2020年02月2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2019年12月4日,白塔寺街道宫门口东岔“会客厅”,居民午饭后在聊天。这里已经成为许多居民的固定公共活动场所。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19年国庆节后,一个综合了食堂、洗衣、洗浴、理发、物业报修、饮用水等生活功能的空间,在西城区大栅栏煤东社区开张,名为“百姓之家”。每天,“百姓之家”为附近居民供应两顿正餐,定时开放洗浴和洗衣室,承载着生活里这些重要的“小事”。

  经六七百年演化而成的北京老城,内部正酝酿着一些改变。

  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强调,传承历史文脉,要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

  2019年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揭开面纱,首次将东西城两区作为一个功能区统一开展规划编制。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这座古都800余年建都史的精华所在,老城面积达62.5平方公里的东西城两区迎来新一轮更新。

  腾退院落中建起“百姓之家”

  位于施家胡同的“百姓之家”由腾退院落改造而成,之前这里住了8户人家,空间逼仄。腾退后,大栅栏街区城市更新运营方考虑到附近居民生活服务的迫切需求,决定修葺后改建为综合服务空间。

  运营方天宝伟业物业煤东项目经理齐生金告诉新京报记者,“百姓之家”就是为了解决附近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百姓之家”的服务,都以惠民价格提供,食堂十几元一餐、洗浴一小时6块,洗衣服2块钱一桶,直饮水2毛钱一升。

  这与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不谋而合。“百姓之家”开张两个月左右的时候,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草案公开,明确提出要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重,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不足,是一个历史性顽疾。齐生金回忆,煤东社区腾退以前,生活服务设施明显不足。尤其是当地居民里老年人比例较高,对用餐、盥洗等有特殊需求,这个问题长年没得到解决。

  西城区白塔寺地区也是一片历史悠久的老城片区,据一项对白塔寺地区的统计,曾经当地90%以上地区市政承载能力不足,29条胡同里塞了900多辆车,68%的居民忍受着没有户厕的不便。

  公共空间应该占有多大面积?规划草案提出了两个数字目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2%;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4%提高到38.9%。

  数字之下,每一处公共空间如何合理规划,还需精细打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朱小地认为,城市应该利用对话机制,让在地居民参与讨论。“越严格的规划,越需要更多层面的对话机制来作补充,保证城市公共利益反映到城市公共空间上,空间也能得到更多持续性发展。”

  “保”字当头留住历史印记

  北京城市副中心和14个区规划此前都已经出炉,唯独核心区控规“姗姗来迟”,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这份规划草案,将指导往后十余年东西城两区的城市发展方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规划草案则严格按照总规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提出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古都北京风韵何在,大国首都气象几何,都蕴含在东西城这92.5平方公里,尤其是62.5平方公里的老城中。

  朱小地参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30多年,他认为北京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高度重视,总的来说,已经形成了以62.5平方公里老城为核心的中间平缓、周围逐渐高企的城市空间架构,体现出了大国首都的格局和气质。

  针对老城整体保护,规划草案提出,要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通过强化老城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生动讲述老北京故事,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晓冬认为,老城62.5平方公里,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古代都城留下的文化价值,把老城整体保护好是非常重要的责任,可以彰显中华文明的魅力。

  老城保护的新尝试

  西城区区长孙硕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城不能再拆,但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很多不可移动文物有腾退活化的需求,街区作为小型单元,也需要整治和提升。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草案制定过程中,东西城两区已经按照老城保护的方向,启动了新的尝试。

  去年,一些新的街区更新做法在西城实施。例如在全市率先启动申请式退租,一些面积小、居住环境差的平房区直管公房居民,可以自愿申请退还房屋使用权,获得补偿及安置。与腾退不同的是,住户不用等到整院腾退,就可以改善居住条件。不想走的居民可以留下,进行适度改善。去年菜西片区和砖塔胡同首批启动,很多居民提出了申请。

  去年12月底,东城区首批两个申请式退租项目也启动了,包括东直门街道北二里庄直管公房和北新桥街道雍和宫大街周边直管公房,100多户核心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改善。

  针对核心区的治理,规划草案还提出,依托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进一步划分183个街区,以街区为单位,形成可直接指导实施落地的年度实施计划、项目库等,以科学合理配置土地及空间资源,目的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表示,每个街区平均面积为0.5平方公里左右,形成生活街区的概念,所有的管控要求,包括首都功能的要求都将落实到街区。如此,规划的成果能落实到老百姓生活的周边环境中,让老百姓感受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调整、环境改善、文化保护等实实在在的成果。

  社区治理由“老百姓讨论出来”

  在整体规划之下,居民也希望参与老城的改变。

  2018年,白塔寺街区成立了居民自治共建理事会,成员构成包括四个部分:居民、商户、行政机构和专家学者。理事会就社区一些公共事务开展讨论,比如胡同空地利用、停车自治等。白塔寺还利用腾退的一座二层小楼,开放了一个街区会客厅,成为居民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的场所。

  “居民如果是一盘散沙,参与的深度和效率都是极低的,所以要有核心的组织。”白塔寺城市更新实施主体、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玉熙认为,白塔寺街区会客厅职能之一就是将居民社团化,更深入地参与到社区共建中来。

  白塔寺街区会客厅里,已经活跃着多个居民社团,包括生活类的伙食社、劳作社,兴趣类的民俗社、缝补社等,每周固定时间在会客厅开展活动。会客厅发起人刘伟说,这些社团和活动的尝试,让老街坊在一起共事,达到了社区营造的目的,“把社区还给居民”。

  东城区区长金晖近期向媒体介绍街区更新工作时也表示,街区更新工作中,精细化是关键,不搞“一刀切”。精细化能够得以保障,“是因为我们的方案,都是与老百姓讨论出来的。”

  朱小地认为,城市中居民对话平台的建立,标志着城市管理的成熟,也反映了城市和民众的关系。

  东城区街区更新未来将动员各方面专业技术力量,包括专家顾问团队、责任规划师团队、志愿者团队以及媒体团队等。金晖说,这些力量将推动街区更新工作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让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