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经济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经济新闻

解救疫情下的50万斤平谷红肖梨

冰雹+疫情导致镇罗营镇特色水果滞销,新京报联合京东开展“一起卖”公益项目;京东三天卖掉1.6万斤一级果

2020年03月1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村民们窖藏的红肖梨。
种植梨子的农户。
红肖梨特写。

  离北京城区100公里开外的平谷区镇罗营镇,有一群果农世代以种植梨子为生。平谷地区因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果。

  小代就是果农群体中的一员,“家里种梨有几十年了。”小代告诉新京报记者,红肖梨是平谷当地特色,因梨向阳一面成红色,故称为“红肖梨”,打小起,周围邻居都以种梨为生,红彤彤的梨子也是小代和村民们的骄傲。

  然而,一场疫情打乱了镇罗营镇的生活节奏。

  每年2月全国各地大批的批发商会来到镇罗营镇收购水果,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批发商并没有如期而至,整个镇罗营镇面临着大量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再加上2019年的冰雹灾害,红肖梨被砸坏,果园里那一抹红色从全村的希望,变成了全村的“愁”。

  

  冰雹+疫情双灾降临,窖中红肖梨存货待销

  张红梅是从重庆嫁来镇罗营镇的。如果从北京南站开车出发,过京平高速、040县道,一路向北,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才会到达镇罗营镇。

  镇罗营镇种植梨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品种有红肖梨、蜜梨、小雪花梨。这个位于北京平谷北部山区的小镇,除西边为低山浅谷外,四周都环山。

  密密麻麻的树林将镇罗营镇与北京市区的繁华隔开。这里的村民大多是果农,与树共生,与草枯荣。目前全镇种植面积高达4.3万亩,梨树1.3万亩,年产量超过450万斤。

  2000年结婚后,张红梅就留在镇罗营镇,和丈夫一起打理家中6亩地的收成。

  “果树一直在那儿,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张红梅说话还带着重庆口音,平时和其他村民交流,还不是那么顺畅,但她的种植技术却是村里一等一的好手,经她细心呵护,一棵梨树能出1000多斤的果子。

  1月27日,是张红梅和收购商约定的日子。张红梅告诉新京报记者,家里的果子好,皮薄肉厚,年前批发商就特意叮嘱把货留好,大年初三就过来收。这天,张红梅特意起了个大早,烧锅杀鸡,去村头等着,可等到天黑,也没见批发商的影子。

  “疫情道路封了,他就不来了。”张红梅不停给收购商发微信、打电话,原本想寻求对方帮助,但是说着说着对方就哭了出来。“批发商自己年前收购的梨子还在冰柜。”张红梅表示,受到疫情影响,批发商自己也滞留大量的货,卖不出去,资金链断了大缺口,没办法,只能拿收购来的梨喂鸡。

  “雹子砸了本就有点灰心,没想到还遇到疫情。”小代也向新京报记者介绍,2019年的雹灾是近些年中较严重的,2019年7月,镇罗营镇下了场大雨,刚开始时只是雨点,后来雨里夹杂着冰雹,玉米粒般大小。噼里啪啦下了半个小时,镇里受灾严重的果树,叶片被击落,梨子表皮受损,落下硬币样的坑。

  小代家中3000斤的红肖梨被冰雹砸坏,原本指望今年2月能将品质好的红肖梨卖出,没想到又赶上疫情,导致1万多斤红肖梨没有销路。

  春节期间,疫情的消息像浪一样,涌进了镇罗营镇。为了控制疫情蔓延,消毒、封车、管控,镇里忙活起来,田间地头还常回荡着大喇叭的防控喊话,村干部拿着扩音器满村转,反复提醒着,原先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和批发商拉货的声音彻底消失。

  红肖梨的生长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一环都不能出差错。每年4月出芽长叶,5月开花坐果,6月疏果,9月剪叶上色,霜降后红梨成熟,还要将红肖梨储存果窖,“闷”到次年2月。

  张红梅回忆道,农忙时,她和丈夫早上一睁眼就去地里“弄梨子”,晚上天黑才回家。20年的果农经历,使得张红梅的掌心长满厚茧,大拇指也被砸黑,掌背皮肤布满一圈圈的褶皱,一到冬天手就会裂开几个口子,但她觉得这些起早贪黑没什么,“今年卖梨倒是真难啊”。

  防疫还是放收购商进村?村支书的选择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张红梅去果窖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失眠的次数越来越多。她告诉新京报记者,有时想到梨子会睡不着,睁眼到天亮,第二天一早再去果窖。

  张红梅算过,红肖梨,行情好时能卖5元一斤,低谷时3元一斤,这2万斤红肖梨,至少能卖6万元,而这笔钱本来应是全家一年的口粮,80岁父母的医药费和孩子上学的学费,现在却没了着落。

  小代也说,明白了什么叫做“人的成长就在一瞬间”,原先自己不管家里种植事业,只知道父母一年收入大概七八万。如今看到父母为红肖梨的销路发愁,经销商那边没了指望。发朋友圈、找人帮忙和电商联系,各种办法小代都去尝试过。

  不断尝试出路的还有镇罗营镇杨家台村的村支书李红云。39岁的她,去年当选杨家台村的村支书,想着可以为村里做一些实事,结果第一年就遇上了疫情这个“大麻烦”。

  半个月前,有三个村民找到李红云,想让李红云批条让收购商进来。

  村委会顿时陷入两难。杨家台村有258户村民,登记在册的果农就有100多户。一方面是水果滞销,腐烂后,村民一年辛苦变成泡影;另一方面是收购商进来能解决部分滞销危机,但会增加防疫压力,更何况这次收购商价格压得很低,且只收购2万斤的果子,村里仅红肖梨就滞销50万斤。

  “当时我拒绝了。”考虑到单个收购商进来,解决不了整个村的问题,还会带来风险。李红云回绝了村民的要求,但也因为这样,她心理压力更大了。

  杨家台村有个集体大冷库,能存2500筐梨,共计25000斤。李红云每路过冷库就会停留很久,内心里她想要把这些梨赶快卖出去。

  京东生鲜进村,上线3天卖完镇上梨

  2月17日,新京报联合京东、淘宝、拼多多、苏宁易购等大型电商平台,开展“一起卖”公益行动,该项目将依托媒体资源优势与电商平台优势,联手搭建绿色通道,在助农的同时惠民,为供需双方解决痛点。

  小代、李红云等镇罗营镇的村民第一时间在“一起卖”后台报名,希望可以解决当地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销路问题。

  “梨子有救了。”2月底,李红云去镇上开会,镇长告诉她电商平台可能派人过来合作,会解决梨子运输和销售问题。2月底,新京报记者和京东方面开始了解平谷地区的水果滞销问题。

  3月6日,第一批车队过来了,5辆大卡车停在路边,村民将挑好的果子搬上车,一车5000斤的果,载着村里每个农户的希望,运了出去。

  “太快了,太快了,一周就把库存卖完了。”平谷区滞销红肖梨的助农项目于3月5日开始,3月6日产品开始在京东商城上线,3月7日就已卖出1000多单,3月8日中午已经全部销售完。

  京东生鲜“中国特产平谷馆”运营负责人熊宇金表示,所谓“售完”是指一级果售完,京东商城仅上线一级果,产品的分级标准由京东确定,按照单果重量、着色面积、果形、表皮伤病剐蹭等情况,分为一级果和二级果,一级果的果型漂亮,外表没有瑕疵,单果重量在二两五及以上。

  3月6日,晚上10点,镇罗营镇的收果点依旧人声鼎沸,村民戴着口罩,分拣,装箱、搬货,忙得不可开交。“很多下单的消费者都是冲着献爱心,所以人特别多。”

  红肖梨项目在上线2天后售完结束,而在产品售罄的情况下,还有不少热情的消费者点击进入熊宇金自己公司桃娃科技开发的助农平台,想要购买,导致平台多次瘫痪。

  此次,镇罗营镇的红肖梨不仅通过京东平台售卖,京东也联合平谷区农村创业者联盟、平谷区电子商务协会以及北京平谷区众多农产品电商企业,共同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熊宇金表示,“当地政府搭台-媒体宣传推广-大型电商平台对接”的助农链条模式,值得推广和延续到全国各地的助农项目中去。

  “每个做公益的都应该想到做公益的不容易。”熊宇金的手机号码曾被公布在媒体文章等互联网渠道,京东商城的客服电话也可以直接链接给他,因此,各种咨询和客服电话都打进他的手机。红肖梨上线后,熊宇金电话几乎没断过,“我的手机是华为最蓄电的那款,一天都得充电三次”。

  这批咨询的人有大宗商贩,也有个体消费者。熊宇金称,有一些北京市里的老人,以前从来没有网上购物的经验,如果不是这段时间,从新闻媒体了解到滞销问题,通过可靠的渠道参与了助农项目,他们或许难以理解年轻人用手机买东西是一种什么体验。“这些老人的孩子不在身边,但特别乐于助人,自己也不会在京东下单。”熊宇金会在电话里耐心地一步步教他们。

  京东方面数据显示,从3月6日上线至3月8日,京东助农红肖梨店铺共成交订单1535单,16925斤,共解决数千农户的滞销问题。多个大宗商贩、批发商也通过媒体报道进入镇罗营镇,收购其他品类、分级的水果。

  “下个阶段,我们计划帮助销售当地售卖滞销核桃,把公益继续做下去。”熊宇金对新京报记者说,“希望通过大家伙儿共同的努力,把老百姓的问题解决了”。

  新京报记者 程子姣 实习生 赵方园 戴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