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0:封面报道

全国“两会经济策”系列沙龙:经济学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不设GDP增长目标背后:保就业是关键

2020年05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扫码看两会直播间
彭森。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贾康。资料图片/李飞 摄
刘元春。资料图片/李冬 摄
曹远征。资料图片/王叔坤 摄

  5月22日,新京报举办两会经济策系列沙龙,邀请经济学者做客新京报直播间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等共同解读上午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

  彭森表示,从财政、就业、物价还有国际收支等方面来看,虽然没有设置具体的GDP增长目标,但是其他指标还都有明确的提法。贾康认为,政府工作报告里非常明确地提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要达到900万,这其实抓住了实质的问题。

  

  ●彭森

  保障中小微企业同时要增收节支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设置具体的GDP增长目标,但是其他财政、就业、物价等指标都有明确的提法。目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压力相对严重。按照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彭森称,“应该毫不犹豫地指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在创新方面要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好民营经济的产权保障制度,同时结合此次所给予的各种扶持政策、刺激政策,从长期的制度设计上,给中小微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

  如何实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彭森表示,一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增收节支,尽量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在彭森看来,一方面要“压本级、增地方”,另一方面,需要“压一般,增重点”。彭森称,压缩中央本级的开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为负增长。中央部委的一般性预算支出中,除了“保人头”经费外,缩减比例累计约在50%。同时,财政赤字规模较去年增加1万亿和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累计增加的2万亿,明确直接作为特殊的转移支付,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交给地方。对于一般预算、软预算进行压缩,对于铺张浪费、形象工程下大力气清理,将财政收入投入到“六稳”、“六保”、脱贫攻坚工作中,体现出中央在重大的战略决策上的考量。

  彭森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房住不炒。“我相信,这种政策应当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这一提法。”

  ●贾康

  保就业背后需要经济增速支撑

  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报告里虽然没提到经济增速目标,但非常明确地提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要达到900万,这其实抓住了实质的问题。就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就要有经济增速支撑,因此,要达到90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岗位,需要一定的增速,现在没有提增速,就是要聚焦做好“六稳”、“六保”。

  贾康称,今年有信心从一季度的前低,转入二季度以后的后高,在此期间,要达到90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规划性目标。最突出的困难,就是小微企业受到的压力非常明显,而且对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小微企业。因此,今年要通过改革进一步降低准入、加速要素市场建设等,使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无阻碍地,在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中,体现出它们对就业的支撑力。

  贾康表示,财政政策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先强调继续减税降负,预计今年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除此之外,普惠性质的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财政贴息,是一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形成合力的对小微企业支持性倾斜性政策,这种倾斜是动用公共资源来做贴息的安排,能让小微企业的贷款利息负担明显降低,这种财政和银行系统配合在一起的政策,今年可以较好地支持小微。

  贾康表示,赤字明显扩大规模及提高赤字率,既积极又稳妥。提高到3.5%以上,这是积极;没有将赤字率一下子提高到5%、甚至提高到8%的水平,这是稳妥。

  ●刘元春

  抓就业就是抓住了经济稳定的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不设定GDP增长目标,集中精力抓“六稳”“六保”,体现了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举措。不设GDP增长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反而对经济增长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要保就业、保经济主体、保民生、保基层运转等,都需要GDP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刘元春表示,一次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是否会演化成经济危机,一个关键节点就是失业与就业。因此,抓住就业问题,实际上就抓住了经济稳定的一个核心、一个枢纽。目前,城市就业、高端就业的基本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3.3亿农村就业,城市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的就业受到冲击。

  刘元春表示,前几年我国强调要服务实体经济,要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创造条件,但是很多的小微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获得感并不强烈。原因是在超级疫情的冲击下,我们用传统的救助工具,很难渗透到边际群体上去,因此,要完成阶段性的救助任务,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救助工具,所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两个方面。第一是,将财政赤字增加的1万亿元,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总计2万亿元的资金直达市县,用于基层的运转,用于基层的保民生、用于基层的中小企业的运转,这个很重要,跨越传统的科层体系,使财政资金的救助方式更为及时、更为直接。第二,要鼓励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财政的特殊转移支付产生直达效应,其次,金融创新产生直达效应。

  ●曹远征

  用超常规金融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今年新冠疫情的出现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的冲击较大,这两者都是与民营经济高度相关的部分,从“六保”的角度来看,只有保住企业的根本,才能保住就业,才能保住经济发展基础,所以,“六保”的核心之一就是“保企业”。

  在金融方面,国家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政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 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

  “这些政策都是超常规的,在商业金融的环境中,还本付息是商业金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这一方面政策已经做了很多的优惠安排,包括能延尽延、尽可能低息等”。曹远征表示。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普惠金融的稳定发展战略,今年到期,也就是说在2020年应该达到金融的普惠化,普惠的意思是惠及所有人的金融。在这5年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绿色金融等”。曹远征说,“如果将金融机构比喻成毛,将中小微企业比喻成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实体经济能有发展,整体经济才能有发展。从历史上来说,政策正在创新发展之中,一部分的创新正在变成现实”。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潘亦纯 张思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