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封面报道

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2.5万亿

2020年05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综合研判形势,中国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就业”也成为报告的高频词,39次讲到就业可谓首次。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来“稳就业保民生”,包括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等。

  

  减税降费

  小微企业个体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

  报告摘录

  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明显冲击。为保市场主体,报告明确,今年将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将以落实为主。但受到疫情影响,形势发生变化,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

  此外,2019年已经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今年继续执行,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加上上述减税降费新举措,今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将达2.5万亿元,力度史上最大。

  去年我国2.36万亿元减税降费规模一度被称为史上力度最大减税降费举措。从效果看,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受益最多。

  记者注意到,今年减税降费的结构占比出现一定变化。与去年减税降费中减税占大头不同,今年将以减免企业社保缴费为主。

  此前按人社部和财政部的初步匡算,2月至6月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缴费可降费5000亿元以上,从实际运行看,2月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就达到1239亿元。按此估算,2020年社保降费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减税方面,在去年已经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率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下调,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税率从3%下调至1%,湖北地区免征,执行期限延长至今年年底。

  作为一家餐饮企业的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严琦介绍,今年以来,企业总公司和直属门店享受税费减免127万余元,其他分公司、子公司享受税费减免121万余元。“餐饮行业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国家及时给予了相应的税费政策支持,对企业而言可谓雪中送炭。”严琦说。

  稳定就业

  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

  报告摘录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低收入人员社保费自愿缓缴。这项政策是如何考虑的,会带来哪些政策效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是以“六稳”实现“六保”,各项工作的目标与重点都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主题。

  丁建定表示,报告明确指出“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包含了重要的政策意义,主要体现在合理降低低收入人员在特殊时期的支出,保证基本生活质量;尊重低收入人员的意愿,提升低收入人员的自尊与自我责任;实行缓缴政策而非免缴或少缴,彰显社会保险制度的法治意识和规范管理;将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结合起来,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表示,社会保险制度预防的是未来收入下降的风险,通过现在做一些储备来预防未来收入下降的风险,比如生病、失业,是对于未来的这种不确定性的一种应对。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异常情况,当下的收入都有可能下降。”鲁全表示,面对特殊时期,要保当下低收入者的收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创新。

  对于这项政策会发挥哪些效果,鲁全表示,受雇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这是法定的制度。降低费率的政策可能更多的是针对用人单位,但是劳动者自己仍然是要缴费的。如果低收入人群或者灵活就业人群在一定的特殊阶段可以免缴社会保险费,会一定程度上支持促进创新创业。“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要去开个网店,灵活就业,可能还要算一下成本,现在可以缓缴或者暂时不缴社会保险费,灵活就业的成本就变小了,也间接支持人们在特殊时期去创新创业。”鲁全说。

  新型城镇化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增加就业

  报告摘录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费太安表示,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在城市群、大都市圈,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大部分也将出现在城市群、大都市圈。同时,我国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9年城镇化率只有60.6%,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应该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绿色都市圈建设,将会带动公共卫生、教育、医疗、房地产、基建、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又会带来需求和投资良性循环。

  他认为有两个工作重点。一方面,应该创新完善土地产权和管理制度,让农民的财产可以形成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将农民的不变财产显性化、机制化,稳定收入预期,是扩大农民消费和实现农民城市化的一个可行途径,也是推动中国转型、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时机。另一方面,在基本公共服务预算分配上,国家财政按照上一年度各地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分发挥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造力。

  “此次疫情对农民工就业带来较大冲击,要发挥大城市对多层次劳动力人群的包容吸纳作用,公共资金随人口走,中央财政民生支出依据各地常住人口为重要计算权重。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形成全国统筹、异地结转,覆盖全国的‘保基本’社会安全网。”费太安说。

  脱贫攻坚

  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

  报告摘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

  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如何保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目前面临的困难和短板又有哪些?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表示,“以目前的情况看,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在5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到今年4月15日,我国还有52个贫困县,目前都已经制定了挂牌督战方案。

  李小云表示,当前尚未脱贫的贫困县,大部分都属于深度贫困县,“这些地区本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差,且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脱贫难度较大。其主要难点在于如何能够按照中央要求,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任务的完成,尤其是剩余贫困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是一个短板。”

  此外,李小云认为,尚未脱贫地区还有两个明显的短板,“一个是基础设施的短板,这方面的差距仍比较大。另一个是贫困地区尚未完全形成给农民带来可持续收入的产业。在未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过程中,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可持续提供收入的产业,这三个短板要及时补上”。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李小云认为,在过去数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强有力推动下,今年实现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是能够按照预期实现的。不过,也要注意到,今年的新冠疫情确实给脱贫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和重大的影响,李小云说,“在过去,脱贫攻坚本身形成了很大一部分政策性脱贫群体,而新冠疫情或许会持续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的经营收入,这是疫情带来的新变量。”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央及地方政府迅速出台多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的政策,李小云说,“针对外出打工的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农产品出村销售等问题,我们国家确实做出了大量部署,但也要看到,仍存在脱贫人口返贫的风险。

  针对脱贫人口因疫情返贫现象,刘永富5月18日回应称,监测发现,只有少量人口返贫,但不完全因为疫情,有的是其他灾害和因病返贫。今年新识别容易返贫和边缘人口容易致贫两类人38万,他们和去年发现的几百万人一并纳入监测和帮扶机制。

  刘永富表示,由于疫情影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受阻,到2月底,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只有往年的40%,经过3月、4月两个月的努力,目前已经达到95%,但这一两个月打工的收入基本没有。在恢复生产、准备春耕备耕的时候,一些生产资料受到影响,目前已基本解决,但要考虑产品销路问题。

  A08-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为 姜慧梓 李玉坤 许雯 冯琪 樊朔 周怀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