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暴雨预警连发29天:抗洪与防疫要统筹兼顾

2020年07月0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扫描二维码 微信看“新京报评论”

  专栏

  今年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大年”,叠加疫情影响,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最坏打算、最充分准备。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6月以来,全国暴雨预警连发29天,四川、广西、贵州、湖南等13个省份1216万人次受灾,78人死亡失踪。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已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防汛救灾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根据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早期预测,相对于往年,今年是我国洪涝灾害的一个“大年”,防汛抗洪的形势十分严峻。且今年的汛期尤为特殊,当下我国处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南方绝大多数城市虽然本土新增病例已经清零,但新冠病毒极为狡猾,疫情反弹随时可能发生。从最近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和西班牙从废水样本中提取到病毒的信息来看,病毒既有可能污染食品,也能长时间存在于废水之中。

  这对于防汛救灾来说,是新的挑战。如果不能实现安全度汛,疫情与灾情就有可能耦合、叠加,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因此,今年要特别兼顾防疫与防汛两方面的任务,不能顾此失彼、重此轻彼。

  洪涝灾害是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尽管如此,二者的应对都要求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这就要求从这一原则出发,对防汛、救灾、抗疫等相关部门进行统一部署,形成合力,不能各自为政。

  第一,在风险排查阶段,要融入防疫指标。一方面,要对各级各类防汛抗洪设施、特别是中小河流上的防汛抗洪设施抓紧进行风险排查,并强化动态化的隐患整治机制。一旦发现防范漏洞和溃坝风险,及时开展水量调度、堤防抢护、转移人员等临时性减缓措施,确保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强化防疫部署,特别是紧盯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做好进口食品、农贸市场和饮用水源地的检测工作。

  第二,统筹做好预防预备与应急处突,将疫情防控贯穿始终。灾害应急管理要以防为主,做好预防预备工作:首先要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要将洪涝灾害引发的危机情景设想得足够复杂,特别是要突出强调防疫的特殊要求,通过应急演练查找问题,将防汛抗疫预案抓实、抓细、抓落地。应急处突也丝毫不容忽视,要根据预警信息前置、预置队伍和资源,形成部门、军地、政社的联动,同向发力。另外,应急救援人员和被救助人员要做好自身的疫情防控措施,避免在转移、安置的过程中出现交叉、聚集感染。

  第三,洪水退后,对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消杀工作就跟到哪里,避免环境污染造成传染病的大范围流行。受灾民众或救援人员若出现发热等症状,要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及时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确保“灾后无疫”。

  其实,这种多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状态,也是今后应急管理的常态。暴雨、洪水不仅会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导致化工厂泄漏等安全生产事故、新的疫情传播等次生危机。灾害链与生产链、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等交织、叠加,会形成影响广泛的系统性危机,小灾大害的“蝴蝶效应”。这也要求各地要增强统筹思维,统筹多灾种应急管理,统筹好防汛与抗疫、救灾与救助、防地质灾害和保生产安全——在这其中,要尤其强化全局思维和底线思维,做最坏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

  洪水无情,经历了疫情大考的各个地方,要拿出如“抗疫”那样的精细功夫,守住每一个关键节点,及时做好监测预警,竭尽全力守护民众生命安全。

  □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公管学院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