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北京新闻

李涵:我愿意做那个不放弃的人

司法社工帮教罪错少年重回社会;坚守10年,救助未成年被害人约180人1788人次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社工李涵。
扫描二维码
推荐身边感动人物

  “他们心思很细腻、很敏感,只是需要更多的等待,更多的不放弃。而我,愿意做那个等待和不放弃的人。”李涵说。

  作为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副主任,李涵是一名有着10年工作经验的司法社工,她的帮扶对象是那些在司法案件中的未成年施害者或者被害者。在她看来,这些“低资源”的未成年人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宽容,司法社工就是一群专业的人来帮这样的个体、家庭重燃希望。

  2010年,大学毕业的李涵跟随导师席小华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也就是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的前身,成为北京市首批司法社工。2012年11月,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经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主管,成为北京市成立的首家市级青少年司法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

  帮扶

  “造血”比“输血”更能给家庭希望

  5月14日下午,海淀区西北旺一个街角公园里,李涵和同事海燕约见了刚下班的刘娟(化名)。“最近怎么样?听说你换了家饭店?”李涵问。刘娟生了一儿一女后就一直没工作。去年,因丈夫被公安机关逮捕,生活变得更是拮据。

  实际上,刘娟并非李涵的服务对象。她7岁的儿子小成(化名)该上小学了,13岁的女儿蒙蒙(化名)因家中变故刚上初中就辍学,这两个孩子在父亲出事后走入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的视野。这次她们来就是督促和帮助刘娟为儿子准备入学登记的材料。

  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是家致力于司法案件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施害者和受害家庭中未成年人帮教服务的社会组织,成立已有10年,李涵是初创成员之一,救助过的未成年被害人约有180人,1788人次。

  帮教是一个需要耐心,且见效慢的工作。刘娟的丈夫被公安机关逮捕后,没有积蓄的家庭陷入困境。刘娟没工作,“我没有钱”是她和司法社工说的最多的话。

  刘娟曾一度将司法社工当做救命稻草,她渴望得到金钱救济,却不愿被说教。但李涵她们知道,一味输血远不如让刘娟自己“造血”有意义。李涵她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刘娟有了“自己挣”的意愿,出来工作后经济上逐渐有所好转,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孩子们的教育和发展的问题。

  7月17日,李涵和海燕又一次来到刘娟家,带了些米、面、油。她们提议,是否可以将孩子们送回老家,“最起码,孩子们要上学。”家访后的第二天刘娟告诉李涵,自己想了一夜,打算把小成和蒙蒙送回老家上学。而自己,则继续留在北京打工挣钱,来支持两个孩子生活和上学的费用。

  这或许是当下最好的办法。“孩子们只有上学,这个家才有希望。”李涵说。

  探索

  “城市历奇”弥补罪错少年缺失的爱

  李涵和同事帮教的另一个主要群体是“罪错少年”。2016年起,李涵探索了一个新途径,每周一次,每次10公里,6到8次为一期。活动以徒步为主要方式,带领特殊青少年沿规划好的路线捡拾垃圾、规整共享单车,或给需要的路人赠送矿泉水,以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

  李涵给这个活动起名“城市历奇”。16岁的小旭(化名)因伙同他人盗窃电动车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后来,检察院对小旭作出了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委托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开展八个月全程陪伴、专业干预的考察,并介绍给小旭一份饭店服务员的工作。但由于缺乏规则意识,小旭在饭店的工作状况百出、冲突不断。

  而在“城市历奇”活动中,李涵发现,小旭偏爱给环卫工人和建筑工人发水,甚至把留给自己的一瓶也发出去,“他说‘我也渴,但是看他们工作挺辛苦的,我能送瓶水就挺开心的’。”李涵很理解小旭的内心,这也是她在大学毕业后投入到这份工作中的原因。

  李涵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大一时她曾和老师一起为北京市未管所的未成年犯提供帮教服务。在短暂的一周服务期间,她遇到过一名已在未管所关押8年的未成年罪犯,对方经常在活动中给这位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出难题,但当时李涵并没有特别察觉,她觉得帮教服务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同龄人,大家都“差不多”。

  上大三时,李涵收到一封来自未管所的信,上面写着“对不起”。李涵那时才明白,也许正是因为自己当时没戴“有色眼镜”,才触动了这名罪错少年。对于曾经犯过错的未成年人来说,关爱和宽容是需要社会来弥补和反馈的。李涵他们观护帮教的罪错少年约2000人,6632人次。

  坚守

  我愿意做那个等待和不放弃的人

  现在,李涵会经常接到来自公安局和检查院的电话,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公检法部门会申请社工提前介入,社工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参与其中,“让更专业的人来做更专业的事,以让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这是李涵她们努力了10年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让她最欣慰的事。

  事务所成立之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一种社会力量的介入,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李涵她们的工作会被视作一种“干扰”。

  李涵也不是没有担忧,除了做司法社工,她也承担着北京市社工从业人员的培训任务,但她发现,每年参与培训的社工都是新人,因此讲授的内容只在基础技能中不断重复,无法提升和深入,“这是一项没法挣钱的工作,很少有社工能坚持长久。”

  李涵回忆,读书时自己也时常闯祸,会“不务正业”,她经常在一些“罪错少年”身上看到自己少年时的影子,但他们远没有自己幸运,或是家庭、或是社会,让他们在缺失爱的环境中错上加错。

  “他们的心思很细腻、很敏感,只是需要更多的等待,更多的不放弃。然而,现实生活却很不幸,他们都曾被放弃过,从而滑向了犯罪的边缘,游离出正常社会之外。而我,愿意做那个等待和不放弃的人。”李涵说。

  推荐身边感动人物

  推荐邮箱:jinghuashequ@qianlong.com

  热线: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主办单位:新京报

  协办单位:首开集团

  指导单位: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委社会工委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