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W.G.塞巴尔德 用记忆塑造生命

2020年08月0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塞巴尔德生于1944年二战时期的德国,199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眩晕》,之后是《移民》(1992)《土星之环》(1995)和《奥斯特利茨》(2001)。随着英译本推出,他很快受到重视,被詹姆斯·伍德、苏珊·桑塔格等人推崇,不过就在《奥斯特利茨》出版的同一年,塞巴尔德因车祸去世,留下一片惊讶和叹息。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塞巴尔德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回答可以有无数种,最谨慎的一种猜想是,他会为我们带来更多记忆。就像他的小说所明示的,塞巴尔德痴迷于历史,以及历史的消逝。过往的人、事件和建筑物(空间),都无法不在时间的缓慢侵蚀中消失或接近消失,人们于是适时地开始了遗忘,以便更好地生活,塞巴尔德的父亲曾在纳粹军队服役,面对提问时他就总对塞巴尔德说“我不记得了”,而这似乎反倒成为塞巴尔德纠缠过往、并试图寻回过往之记忆的动力,对他来说:“记忆,即便你压抑它,它还是会回到你身边,并塑造你的生命。没有记忆,不会有任何写作。”

  为了寻回记忆,塞巴尔德往往会在他的小说中安排一个与他本人相似度很高的叙述者,幽灵般在废墟似的世界中四处游荡,同时为我们讲述或转述一个个关于失落的故事,其实,这里的“失落”只是“毁灭”的委婉说法。事实上,阅读塞巴尔德是相当压抑的过程,像在深不见底的池塘中一寸一寸下沉,耳边回响着他挽歌式的忧郁语调,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

  塞巴尔德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小说、回忆录、札记、游记和影像等结合,组成奇特的文本,也因此要求一种新的文学审美方式。而在上述这种结合的背后,是塞巴尔德作品真正的特质,虚构与真实的悖论式组合:在宏大真实历史事件中虚构一处处小细节,用具有高度现场感的照片对应本是虚构的情节,有时甚至根本不去对应。另一个悖论式的组合是沉默与言说。当书中人物不停言说(回忆)时,你总觉得,他们因为害怕受伤或记忆失效,没有说出有可能说出的那些话。也正是在两种悖论中,塞巴尔德将真实引向虚构,构建起虚构的真实,“一种新的真实”,在其中,时间、空间,最重要的是那些死去的人,得以复活。

  塞巴尔德说记忆塑造生者的生命,通过他回望式的写作,记忆也挽回着那些死者的生命。生者与死者彼此塑造,彼此拯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