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伪造清华录取”闹剧:孩子可原谅,假证别放过

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视点

  涉事学生有错,但尚可原谅;假证黑产则可能涉“罪”,不可纵容。

  广东湛江高考生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事件,成了热门话题。这事颇具戏剧性:考生实际成绩235分,跟自制分数截图中的成绩702分判若霄壤;其父母信以为真,计划大摆酒席,村中拉横幅放鞭炮庆祝,村民还与该学生合影,荒诞剧被戳破后的“反转”,也成了谈资。而花3000多元买的证书将“高等学历教育”写为“高度学历教育”、“报到时间”写为“报道时间”等情节,则增添了更多话题性。

  从“全村的希望”变成了“全家的希望落空”,在这则闹剧里,购买假证当然不对,骗家人跟同乡最终耗费公共资源,也不容讳认,没必要拿“他还是个孩子啊”去强行辩白,把错的说成对的。就此事的结果导向看,这名学生确实有些幼稚,当然需要被教育和引导,至少要教会他诚实。但要说将火力对准他,甚至对其群嘲、人肉,那就有些过了。

  教育心理学者沈雅琴就指出,这个孩子的认知是与其年龄不相符,属于偏单纯和幼稚,大众不宜站在制高点上去指责,否则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可能会做出比较极端的行为,并建议更多给其心理关注。

  而事发后出走的孩子,现已找到,他表示已意识到自己做错事,对其行为感到愧疚。在此背景下,也宜对其心理问题多些关注。事实上,当地政府虽已介入调查,但也强调,对此不妨宽容与善待,避免网友的过激言论影响该考生的心理状态,作出过激行为。这就颇显人性化。

  网上还有人将矛头对准孩子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和成绩简直一无所知,“与其说是父母好骗,不如说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太过陌生”。这不能说没道理,但在评判家长表现时,我们也要置于现实语境中去审视,如家长以渔业为生,每日早出晚归,如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等。鉴于此,网上那些不实传言,纵是调侃,也宜来得更克制。

  从目前看,这孩子的“恶作剧”确实闹大了,作为这幕闹剧的导演,他的确有责,但从善意出发,对其不妨多些包容。但由此牵出的假证制售链条,显然不能被放过——虽然假证制售者在此扮演的只是“递刀者”,但对其露头就打,并强化日常治理力度,很有必要。

  媒体就有报道,网上有多名卖家声称制售假高校录取通知书,可定制并有学校印章。这类假货还提供各种套装,除了录取通知书,还可伪造入学须知、入学登记表、家庭调查表、贫困资助申请表、家长信乃至邮政空白手写快递单等,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造假产业”。

  这些年来,有的地方假证满天飞,时常有人假冒联合国官员、假冒部队军官招摇撞骗,那些制售假证团伙都脱离不了干系。而不少冒名顶替上学、顶替就业事件中,也都闪着假证制售链条的影子。

  说到底,假证问题由来已久,也常进入专项治理的射程,但从当年的电线杆小广告到现在的网络运营,假证仍然屡禁不绝。虽然该事件中假证跟骗家长是两码事,当一码归一码,可既然“制售假证”这一码已触碰法律红线,该依法打击就得依法打击,不能轻纵。

  以此而言,涉事学生有错,但尚可原谅;假证黑产则可能涉“罪”,不可纵容。

  □叶克飞(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