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封面报道

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谈落实核心区控规

保护老城风貌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2020年08月3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
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8月30日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相近,因此将两个城区作为一个功能区统一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一个功能区可以由多个行政区组成。

  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和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他们均表示,两区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老城保护、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在城市更新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老城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更新政策机制有待完善等。

  下一步将坚决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坚持以街区更新破解老城保护难题,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行动,最大限度保护老城风貌,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另外,继续大力推进生活服务配套网络完善、便民生活设施织补,使疏解跟提升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谈挑战

  保护和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新京报:在老城保护、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实践中,我们还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

  夏林茂:从困难和挑战来说。首先,老城保护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保护和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总书记强调“老城不能再拆了”,但是在保护和发展发生矛盾时,面对保护和居住空间的矛盾,面对经济利益与保护价值的冲突,城市发展的各类主体、居民群众对老城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品质还不够高。东城区是北京市文物资源最丰富、分布也最集中、历史文化街区最多的城区,北京老城现状33片历史文化街区,有18.5片在东城。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古都风貌和厚重文脉,是老城保护复兴的核心所在。老城的平房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街巷胡同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房屋也比较破旧,人口密度过高、居住拥挤、交通出行不便,传统院落规制和风貌都受到侵蚀,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活力不足,街区品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那么如何妥善处理好历史风貌保护和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关系,如何破解保护利用与发展的难题,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探索的。

  同时,城市治理多元主体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越是超大城市,越要在共治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但在目前我们的城市治理当中,作为领导力量的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仍不是很清晰,缺位、越位的事情时有发生,居民、自治组织在城市治理中处于提意见的角色,作为建设、管理主体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多元参与的渠道不通畅,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参与保护的平台机制还不完善,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共治共享共建的多元治理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

  卢映川: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规划实施还面临不少难点和挑战。比如,历史文化街区、平房区的保护更新问题,一些老旧小区的改造问题,多年形成的历史遗留项目的处置问题等。

  拿历史文化街区、平房区的保护更新来说,西城涉及的量还是很大的。整个西城区属于老城区的大体上要占全区的62%左右,历史文化街区大约要占到26%。平房区有几个突出特点,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居住空间非常狭小,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公共空间、生活服务配套也非常有限。另外平房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直管公房的量比较大,过去没有实行过房改。同时这些区域又是老城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地区。

  对于这些平房区如何有效实施保护更新,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老城的风貌保护好,同时又不断地改善人居环境,是摆在规划实施中的一个难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难点,比如说老旧小区,尤其是已经实行房改、产权关系转变为个人、建筑使用寿命已到期的这些老旧小区,如何进行更新改造。而且,有一些老旧小区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还涉及历史建筑尤其是近现代建筑的保护问题。这方面如何去做,也是下一步需要突破的。

  谈措施

  坚持以街区更新破解老城保护难题

  新京报:下一步如何在控规的引领下,创新方式方法来破解上述难题?

  夏林茂:我们将坚持以街区更新破解老城保护难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认识到,通过商业式开发、大拆大建实现老城改造的模式,并不适合核心区。我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并举,以街区更新为主要抓手,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最大限度保护老城风貌,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全面复兴,营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街区空间。

  街区更新是落实新版城市总规和核心区控规的重要模式。我们明确了深化街区更新顶层设计、建立街区更新项目库,集中力量推进街区更新项目,完善街区更新政策体系建设等四大方面的任务及若干实施项目。坚持规划引领,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核心区控规的指导下,通过在街区层面做好整体规划,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诸环节,推动街区整体功能改善、品质提升、文化彰显、治理有序和发展动能重塑。

  我们将全区17个街道划分为一级更新单元和二级更新单元,选取了北新桥街道、前门东区、雨儿胡同作为案例,进行示范设计,作为工作经验的总结;在全市率先提出街区更新实施性文件——《东城区街区更新实施意见》。今年上半年又制定了2020年的街区工作方案,搭建协同治理平台,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突出街道主体地位,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风貌、功能等方面统筹推进,编制实施方案,每个街道开展1-2个街区更新试点。我们将以中轴线沿线为重点来开展街区建设,实施崇雍大街沿线、故宫周边等重点街区的保护更新,形成一批共生院,打造老城复兴的标杆。

  卢映川:坚定有序地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实好“双控四降”目标要求。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好街区保护更新。这是落实控规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结合建成区老城特点所采取的一套更新模式。像西城目前102个街区单元,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按照保护更新方案实施要求,逐个单元去进行,包括做好诊断分析、城市设计、业态功能优化调整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套针对日常管理的长效常态机制。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

  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用“绣花”功夫去推进城市精细治理,尤其是抓好像背街小巷、一些城市角落治理等问题,让城市魅力、城市品质从细节之中散发出来。大力推广运用好新技术、新装备,加强城市智能化、智慧化建设,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这是履行好首都功能核心区服务保障职责,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生活需要所必需的。

  积极推进减量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要持续地坚定不移地去做,让经济结构、产业业态与首都功能核心区功能定位相协调、相一致,保持区域发展活力。

  实施好民生服务改善提升系列行动。这几年,围绕民生服务改善,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比如生活便利和服务提升行动,书香西城计划,学区提升计划,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专项行动,养老驿站、口袋公园建设行动等。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扎实抓好这些计划的实施。同时根据居民群众生活的需求变化,不断推出一些新的专项计划。最近,我们已经制定实施了道路林荫计划、家庭医生扩覆盖上水平计划。要通过这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使民生服务不断改善。

  谈创新

  完善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的政策机制

  新京报:未来在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改善方面,还会有哪些新的尝试?

  夏林茂:未来,我们还会有新的尝试。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共生院”实施的政策体系。创新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法治保障,落实产权单位或者产权人的责任,探索私房修缮补贴、授权经营路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老城保护项目和运营管理。同时,制定区级老城房屋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的管理办法,探索制定老城范围内居民住房的平移政策。加强共生院、房屋的维护、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政策研究,明确房屋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探索建立新业态、新居民、老住户的管理维护机制,实现权责统一,新老住户和谐共生。

  另一方面,建立对现状建筑价值的评估机制。除了文物建筑按照文保要求修缮外,对其他老建筑也要组织专业的部门和专家,进行安全评估和价值认定,明确有保护价值的院落、建筑,甚至到建筑的具体一些部位、一些构件,分类施策,确保方案设计和施工对院落和建筑的历史价值应保尽保。同时,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培育有责任心、有情怀、有能力的设计团队,建立设计团队信誉体系,鼓励近年来参与我区“共生院”设计的优秀团队持续参与东城的建设实践。

  第三,确定老城平房修缮整治适宜的标准。加强成本控制,坚持保基本、适度改善的原则,明确老城平房房屋的修缮设计、厨卫浴模块、门窗砖瓦等基本配置标准。同时,根据街区功能的定位,可植入新业态,开展文化产业、新形态居住等商业运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合作。

  另外,就是加强协商参与,健全长效治理机制。“共生院”不仅要留住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和肌理,留住老城的生活方式,还要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重塑社区生态。

  卢映川:这几年来我们做了一些积极探索,比如去年在菜市口西片地区进行了申请式退租试点。通过保障对保障以及自愿的方式,一方面推动这些区域人口降密度,同时也使留下来的居民能通过“共生院”方式改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

  试点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例如菜西片自愿申请实现退租的占到了38%左右。对于这些腾退出来的院落,我们采取了保护更新的方式,一方面让建筑重新焕发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居住结构、业态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的织补调整,使街区重新焕发活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区域的保护更新,也留住了老街坊。

  要破解这种类型的难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政策机制、实施路径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改变直管公房管理方式、实施城市资产管理等模式和路径的探索,积极推动建立街区保护更新可持续投入机制,为下一步更大力度地推进街区保护更新、把控规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今年以来,在试点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了申请式退租范围,相继启动了一些新项目。通过扩大试点,形成一些经验,为渐进式、可持续、小规模、有机更新提供了路子。

  除了平房区直管公房采取申请式退租、自愿退租这样一种方式,下一步更主要的是围绕老旧小区,特别是已经实行房改、产权关系已经是个人且建筑寿命已经或即将到期的老旧小区,在推进更新上要进行探索和突破。

  谈民生

  使疏解和提升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新京报:核心区控规提出,将进一步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未来是否会进一步疏解和压缩批发市场等经营性场所?在这个前提下如何满足核心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夏林茂:实现“双控”“四降”是落实总规和核心区控规的根本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升级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总体部署,东城区2014年就开展了商品交易市场疏解整治、优化提升工作。

  截至去年底,全区已关停小商品市场6个、小吃市场2个、菜市场16个,累计疏解商户9318户、人口33000多人,腾退市场面积约有25万平方米。今年是北京市市场疏解提升专项行动的收官之年,东城区市场疏解工作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截至2020年7月,全区共有蔬菜零售、便利店、餐饮等8类便民商业网点将近2900个,经营面积大约50万平方米,连锁网点的数量达到了1488个,连锁化率达到了51.3%。蔬菜零售、早餐、超市便利店等8种基本的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实现了社区全覆盖,初步构建起了业态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体系,较好满足了东城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对标核心区控规,东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在数量布局、规范管理、服务品质等方面与首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也正在研究制定《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9方面重点任务,对于蔬菜零售、早餐等8种北京市明确的便民服务规范化、连锁化年度发展任务进行了量化;同时围绕着“互联网+”和后疫情时代特征,明确了各业态的便利化、品质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的任务。此外,我们还将便民洗浴纳入了发展任务。

  我重点想说一下“菜篮子”,目前菜市场都以摊位零售商户形式来经营,购物环境跟群众的期盼有差距,而且由于市场与商户的责任分不清,特别是疫情期间,这个任务就更加艰巨。我们打算用三年时间,按照已经新制定好的《社区菜市场设置管理规范》标准,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方式,实施并完成14家社区菜市场新一轮的规范提升工作。今年我们打算先试点完成两家菜市场整体提升,包括下一步将完成其余12家菜市场的规范提升工作。2021年整体规范提升7家,2022年规范提升其余的5家。

  卢映川:过去几年,我们持续展开疏解工作,像以“动批”为代表的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在2018年基本实现全面疏解。

  当然,疏解非首都功能不仅是疏解这类市场,也包含不适宜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的业态转型调整。这方面还要坚定不移持续地推进。至于对居民群众生活是否产生影响?这个可以明确地讲——不会。我们一方面抓疏解,另一方面抓提升,使疏解和提升协调进行。

  几年来,在疏解过程中,我们坚持把生活服务的改善、设施的织补、配套的完善作为疏解的另一面,同步推进。应该说,这几年抓疏解的同时,抓提升的力度也非常大。比如新建了42个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全区百姓服务中心已有51个,做到每平方公里1个。居民获取一些日常的针头线脑服务,都更加方便了。再比如,新建各类蔬菜网点108个,全区已经有512个,基本实现了买菜的便利。另外,还有养老驿站49个、阅读空间30多个、口袋公园62处、城市森林6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从90%左右提升到了97%。应该说,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得到了比较好的保证。

  我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并举,以街区更新为主要抓手,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最大限度保护老城风貌,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

  坚定有序地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实好“双控四降”目标要求。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好街区保护更新。这是落实控规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结合建成区老城特点所采取的一套更新模式。——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

  新京报记者 邓琦

  A08-A09版图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