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切忌一刀切封闭管理”:校园防疫力避形式主义

2020年09月20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希望各地高校能尽快从“一刀切”的封闭化管理,过渡到精准化、人性化的常态化科学防控状态,为学生打开方便大门。

  继江西省教育厅发文要求全面取消校园全封闭管理,允许学生正常外出后,教育部日前也向各地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印发提醒函,要求做好高校校园管理工作,切忌“一刀切”“简单化”的封闭管理,对学生因实习、求职、探亲、就医等原因确需进出校门、在学校所在城市内活动的,要简化程序,方便学生进出校门。

  从个别地方教育部门发文,再到教育部发出提醒函,释放的信号很明确,那就是“一刀切”的校园封闭管理模式该调整了。

  结合校园的特殊情况,立足疫情防控角度,在校园管理上执行相对更严的政策,乃至在全面放开上有所“谨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疫情防控措施,也须“按照实事求是、科学精准的原则”予以动态调整。当前,各地高校能够开学,本身就说明所在地方处于低风险状态,相应的防疫措施也应与时俱进;从更大范围讲,跨省旅游、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开放,也说明社会的正常秩序在加速回归。

  在此背景下,继续对校园实施“一刀切”封闭管理,不免与整个社会的防控形势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也不符合常态化防控要求。而常态化防控的关键,就是要实现防控效果和社会正常运转的平衡。

  部分地方的“一刀切”封闭化校园管理,给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引发不少吐槽,显然说明它在这种“平衡”上还未能做到最优,有着较大改进空间。

  事实上,上个月教育部相关方面也曾就此作出解释——既不是封闭式管理,也不是不许出来,甚至对于“十一”假期学生能否外出离校,也明确各地各校应因地制宜,反对“一刀切”。由此也可见,一些高校的“一刀切”封闭管理,本就不无自我加码之嫌。

  而综合一些反馈情况看,还不排除部分高校的“最严”管理存在形式化弊端,其实际防控效果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如个别学校直接用“砌墙”封堵来代替人员管理,有的限制学生进出却对校外人员敞开大门,有的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管理要求相差悬殊等。因此,现有的校园管理“尺度”和方式,确有重新审视和调整的必要,以真正回归到科学、精准,又不失“人性化”的轨道。

  当然,打破“一刀切”封闭管理,并不是滑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成彻底放松不管。这次提醒函就要求,对学生因实习、求职、探亲、就医等原因确需进出校门、在学校所在城市内活动的,要简化程序,切实方便学生进出校门;对学生到学校所在城市外活动的,要提前做好报批、健康监测和防控指引等管理工作。

  换言之,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分类管理,该有的防控措施不能少。同时,也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将对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还应该看到,这次教育部所发的只是提醒函,而并非一般规定性文件,说到底是要求相关方面能够真正结合地方和高校的防控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施策。显然,如果缺乏应有的担当精神,就很容易忽视现实变化和师生正当需求,落入一味“宁紧勿松”的窠臼。

  这些无疑都对高校的防控能力和校园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成本。但是,为了师生的便利和正常校园秩序的回归,更为了向学生和社会示范科学精神,一切都是值得的,也很有必要。希望各地高校能尽快从“一刀切”封闭化管理,过渡到精准化、人性化的常态化防控状态,为学生打开方便大门,也为学校管理增添更多科学思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