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中国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中国新闻

黄河摸底排污口 数据得过六道关

此次试点排查涉及3096公里岸线,无人机遥感全覆盖;排查形成的排污口台账将移交地方纳入长效管理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8月26日,来自甘肃省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天祝分局的赵生文(左一)与同事一起爬上了湟水河上的文苑桥,查看桥下和岸边的排污口。受访者供图
8月26日,西宁11排查组组长窦全瑞在南川河(湟水河支流)中摸排一根水管,以确定是否有人在水里偷着排污。受访者供图
8月25日,生态环境部华南所应急中心工程师胡立才(左一)和同事在湟水河边取水,进行快速检测。新京报记者 邓琦 摄

  黄河的“伤口”正在慢慢显现。

  今年5月起,生态环境部启动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涉及湟水河、甘肃干流段和汾河流域。目前,排查已完成无人机航测解译(一级排查)、人员徒步排查(二级排查)。按计划,本周正开展专家质控排查(三级排查),即黄河排污的疑难杂症,专家组正逐个击破。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涉及3省12市(州),3096公里岸线,通过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排查,并分4批次组织上百人实地核查。另外,组织10多名专家成立工作专班,长期研究分析黄河入河排污情况。除了三级排查,还有六轮质控,即排查中先后开展六轮次全方位、多节点的质控审查,确保排查结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动用360架次无人机遥感排查效果如何?反复摸排和审查意义有多大?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华南所应急中心工程师胡立才等专家,专家们表示,本次排查是紧紧围绕黄河流域水环境改善而开展的一次生态环境体检,也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

  

  释疑1

  一、二级排查结束 目前还面临哪些难点?

  夏季洪水将部分排污口淹没,需要留到秋冬季“查漏”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在汾河、湟水河和黄河干流甘肃段开展黄河排污口排查试点,涉及青海省西宁市、海北州、海东市,甘肃省兰州市、临夏州、白银市,山西省太原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等3省12市(州)3096公里岸线。此举将全面摸清试点地区入河排污口底数,为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做了一次深入体检。

  在一、二级排查中,将无人机遥感影像解译出的疑似排污口、可疑区域以及历史排污口予以现场核实。但仍有一些问题是当时没能解决的,包括:人员现场排查正值夏季,洪水将部分排口淹没,茂密的植被也遮挡了一些排口,这部分口子需要留到秋冬季“查漏”;一些位于峡谷、陡坡、垂堤、箱涵等岸线的口子,普通排查人员难以抵近排查,这些口子需要专家组携带无人机、机器人等装备“技术”排查;一些入河沟渠穿过了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老工业区,现场岸线、管网情况复杂,水下排口不易发现,需要结合历年资料、管网图纸、当地同志的经验开展“攻坚”排查;在二级排查中还有部分排口登记信息有偏差、疏漏,需要现场“纠错”补登信息。

  释疑2

  “三级排查、六轮质控” 反复抠数据有何意义?

  摸清排污口底数,真正知晓污染排放问题在哪里

  从流域水环境系统整体性分析,河流水质问题表现在河里,但根子在岸上,而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岸上,一头连着河里,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关键“闸口”。“闸口”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从当前黄河流域情况看,排污口问题突出的地方,往往就是流域水环境、水生态存在风险隐患的地方,也是一些水资源利用和污水处理能力存在明显短板的地方。

  通过排查,要摸清排污口底数,切实掌握入河污染物排放状况及特点,真正知晓污染排放问题在哪里,了解到底谁在排污,排的是什么,排了多少,排到哪里。从而开展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排查是整个黄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的第一步,也是打基础的一步,更是环境治理的生命线。必须牢牢树立质量优先、进度服从质量、时间服从质量的要求,确保“有口皆查”,不放过突出排污问题。为此,这次排查设置了质量控制的若干个环节,形成了质控工作模式和制度,从多个方面对排查质量进行核查。

  在现场排查中,采取“全面无死角”的组织方式,生态环境部协调调度组直接指挥,1批成立1个部后台质控组、1个城市组、1个驻点技术组、1个督导组、1个在线质控组,全天候技术答疑群,进场前发布排口认定7原则,针对后台审核发现的典型问题,陆续推送排口“错判”“漏判”案例,累计50多例。

  释疑3

  大规模无人机遥感发挥了哪些作用?

  3096公里岸线无人机遥感全覆盖,初步掌握入河排污状况及分布

  这次排查,逐步形成了一套适用黄河流域的遥感解译路线方法。在具体实践中,以大型直翼无人机为主进行岸线巡查,以小型螺旋翼无人机为辅精准定点,先后组织专家对遥感技术方案审核39批次,部分城市无人机正射影像审核4次才得以通过,确保所有城市无人机正射影像实际精度达到了0.1米以下,相当于巴掌大的口子都能看得见,最终实现“应查范围”航测无死角,各地无人机影像能无缝拼接,标准化入库形成无人机影像地图。

  这次对黄河试点区域的12个城市沿河岸线进行无人机航空遥感,实现了试点地区3096公里岸线无人机遥感全覆盖,覆盖面积5500平方公里,影像分辨率达0.1米,形成了30万张遥感影像,快速高效识别出入河排污口疑似点位,初步掌握试点地区入河排污状况及分布。

  释疑4

  本次掌握的数据与以往相比有何区别?

  因采取全口径方式调查,一些地区排污口数量与以往数据差异较大

  本次排查掌握的排污口数据与地方早先掌握的数据存在一定变化,一些地区数量差异较大,主要在于本次排查坚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从河里看岸上的视角,把向河流排污的口子都进行排查,全面摸清了底数。采取全口径方式调查,既覆盖了水利、环保等部门历史上纳入管理的排污口(工业企业排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口等),也包括农业农村排口、雨洪混合排口、沟渠河港污水混排口、港口码头排口、其他排口等。简单来说,只要向黄河排污的口子都纳入了排查。

  这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否定以往,而是按照中央关于黄河大保护的部署,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

  释疑5

  此次大排查有哪些经验值得后期推广?

  无人机遥感监管将成为未来生态环境监管的主力军

  此次三级排查同步安排了岸上查污染源和水里测水质,就是想打通水里和岸上,形成系统数据、把脉问诊,摸清底数并了解环境问题症结。

  这次,来自各单位的专家、一线干部和工作人员都感到,无人机遥感监管将成为“十四五”乃至未来生态环境监管的主力军,把无人机遥感数据和其他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进行系统融合,是做好基础调查和环境监管的有效方式,也是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方向。例如,排查时,要把流域环境监测数据、污染源在线数据、排污许可证数据库等有效融合,把城镇人口分布、工业园区分布等掌握清楚,排污口分布的重点、敏感区就搞清楚了,结果就会八九不离十,突出排污问题也就会显现出来。

  另外,对黄河、长江重点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要会同地方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进现场看实情、查实效,并用好大数据来验证,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方式。

  释疑6

  专家攻坚结束后,下一步有哪些安排?

  将建立统一规范的入河排污口台账,逐步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总的来说,对于排污口,一共有四项任务——排查、监测、溯源、整治。2021年底前完成试点地区排查后,将建立统一规范的入河排污口台账,转交地方开展后续工作,要立足实际解决排污问题,逐步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将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方法,全面推进黄河流域排查工作,全面摸清底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对话

  此次排查的准确度前所未有

  本周,黄河排污口排查进入第三级排查阶段,即专家组攻坚。专家们将携带无人机、机器人等装备进行技术排查、纠错。有人疑惑,为了“抠”一个排污口数据,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人力到底值不值?昨日,新京报记者对话黄河排查专家组成员、华南所高级工程师陈尧。他介绍,这次排查的准确度是前所未有的。

  新京报:黄河排污口试点前后经历了“三级排查、六轮质控”,投入如此多精力反复“抠”一个数据,值不值?

  陈尧: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试点排查工作分4批次,每批一周时间,累计上百人次投入现场工作。另外,还组织全部岸线的无人机遥感排查360多架次,这也是首次试点地区生态环境全覆盖、高精度的无人机遥感调查。

  从今年5月开展试点,至本月底完成专家组攻坚核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入河排污口台账,一共经历了7个月时间。

  其中,目前正在开展的攻坚排查由生态环境部联合地方开展,来自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局、环科院、华南所、评估中心、卫星中心的几十名专家,联合当地分两个批次成立12城市工作组,每个组安排15人左右的小分队进驻现场工作,每批现场排查10天左右。

  入河排污口作为污染进入河流的关键节点,是当前水生态环境管理上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有利于及时梳理污染排放情况,进一步把脉问诊落实治理责任,这是改善黄河生态环境的基础、关键环节。

  新京报:从渤海到长江,再到黄河,我们的治水思路有了什么转变?

  陈尧:从2018年开始组织入河排污口排查到现在,我们越发深入地认识到,入河排污口有多少、排到哪里、谁在排、排的是什么,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只有真正摸清排污口底数,才能进一步梳理分析问题及成因,开展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不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首先,我们对排污口的认识和排查方法在不断完善、加强,从最初依靠模糊的经验到现在能够形成对接、帮扶、排查、质控、评估等整套模式打法,可以真实、精准地提供排污口信息。

  其次,排污口工作成效逐步得到印证,排污口管好了,环境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这点各地都有了深刻认识。目前,广东、山东、江苏很多地方积极主动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再次,对排污口整治,探索形成一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做法,突出了地方特色。在监测、溯源阶段,根据排污量、水质情况以及环境影响,对排污口进行分级分类,明确整治重点和难点;在清单交办时,明确各方责任、强调分工合作;在整治方案制定时,结合流域区域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整体推进、系统实施;在具体整治中,要求试点先行、经验共享,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确定整治要求、完成时限,严禁“一刀切”。

  新京报:最终排污口数据出来后,将如何利用?

  陈尧:排查形成的入河排污口台账将会移交地方,后续由地方统一开展监测、溯源和整治,并将排污口纳入长效管理。

  地方政府除了需对排污口实施清单式动态管理,还需建立排污口责任清单,明确整治和监管职责,由责任方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并有序推进排污口整治工作。生态环境部一方面会利用排污口数据,适时对地方后续整治工作进行包保帮扶指导,另一方面会根据实际修订、完善排污口相关政策、法律、规范。

  新京报:最终出来的排污口数据,还有没有水分?能多大程度反映现实状况?

  陈尧:目前的排污口数据,不再是统计表格上的一个数字。在排污口排查工作最初,就明确了数据要方便一线人员实际使用、管理和检查,建立了入河排污口一张图、一本账。

  在已经建立的排污口数字地图上,既包括了排污口现场照片、视频、定位、快检等数据,还有排查人员提供的现场描述和初步判断,这些数据和信息在质控审核中要求能够相互印证才算合格,对于存疑的登记数据会安排专家组再次现场核实。

  因此,最终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排查时候排污口的现场状况。例如,单就对排污口位置的确定就包括了经纬度、无人机航拍底图定位、排污口命名、排污口周边环境照片等四个方面,相比于早先仅依靠表格上的经纬度数据去定位排污口,准确性有极大的提高。可以说,这次排查的准确度是前所未有的。

  新京报记者 邓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