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封面报道

北京推动院前急救剥离非急救业务,大型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

年底前7条地铁105站全部配置AED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10月27日,北京地铁1号线西单站,一位市民用手机拍摄安装好的AED设备。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北京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六统一”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全市急救设施增加到465个,急救车洗消站点增加到21个,北京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95%,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8%。

  新京报讯 昨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华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到2022年底前北京将实现重点公共场所AED设施全覆盖。

  据介绍,北京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全市急救设施增加到465个,急救车洗消站点增加到21个,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95%,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8%。

  ●AED配置

  2022年底前重点公共场所AED全覆盖

  今年6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动本市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社区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

  10月27日,北京启动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当天,地铁1号线22座车站完成AED设备的实地安装。据介绍,本次AED设备安装工作将以每站1台AED设备的配置标准,分三阶段有序实施。

  张华介绍,本市制定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底前实现重点公共场所AED设施全覆盖,一线工作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80%。目前地铁系统已启动AED配置工作,今年年底前7条地铁共105站全部配置AED。

  张华指出了目前社会急救存在的不足。北京重要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比例为5台/10万人,市民社会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仅2%,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对于急危重症“第一目击者”现场施救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识不足,施救意愿、施救能力均亟待提高。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也认为,北京重点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备设施配置偏少,全市平均每10万人不足5台AED,低于上海、深圳水平,与发达国家每10万人300台以上更是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社会急救需求。同时,经过系统培训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公众比例仅有2%,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群众不会用、不敢用急救技能和急救设施的现象较为普遍。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玉芳建议,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标准,落实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加快推进地铁、景区、商场、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大型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备,加强社会急救免责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除公众实施紧急救助的后顾之忧,提升群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两统一”

  120和999统一调度明年年底前完成过渡

  北京曾有两套院前急救体系,120和999。张华介绍,经过充分准备,7月28日北京启动了“两统一”工作,院前急救“统一呼叫号码、统一指挥调度”。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统一为“120”,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急救中心)首批20辆救护车、培训合格的126名急救人员纳入120系统统一指挥调度,2021年底前完成过渡。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应该尽快将非急救服务从120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中全部剥离出去,严格依法落实院前急救车不得用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以外其他活动的规定,防止非急救服务占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资源。同时,加紧制定非急救服务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社会力量参与非急救服务的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

  ●新冠转运

  负压救护车从年初34辆增至116辆

  张华介绍,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院前急救系统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急救转运工作,全市负压救护车从年初的34辆增加至116辆,发热、疑似和确诊病人全部用负压救护车闭环转运。同时,在全市建立了4个急救车洗消站,加强车辆和设施设备消毒,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共完成新冠肺炎相关人员转运任务23841人次,其中机场和火车站等5559人次。首都机场、大兴机场、5个火车站都设置24小时值守转运专车,可以及时做好病例转运服务。

  ●机制调整

  北京急救中心专业技术岗占比提高到72.62%

  张华介绍,北京急救中心内部职能科室由23个减少至12个,压减人员30%。为吸引更多专业人员到急救一线工作,他们研究制定了院前医疗急救专业技术岗位席位序列制方案,与绩效工资挂钩。启动绩效改革工作,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绩效工资增长机制,在北京急救中心试点基础上,在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推广实施。

  同时,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职称结构得到优化,北京急救中心专业技术岗位占比提高到72.62%,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调增到32%,分别提高11.05%和4%。

  他也指出现在体制机制存在的不足。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实行全市统一指挥调度,但管理体制上并不是统一管理,16个区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中有的是由北京急救中心垂直管理,提供服务,有的由区级政府负责建设运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要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院前医疗急救财政保障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等单位承担院前医疗急救职能的成本分摊和补偿机制。

  北京分三阶段推进地铁站配置AED

  2020年底前

  地铁1号线、2号线、13号线、4号线、大兴线、大兴机场线、燕房线等7条线路车站完成AED配置工作。

  2021年底前

  地铁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首都机场线、八通线、14号线、16号线等10条线路车站完成AED配置工作,设备覆盖率达84%。

  2022年底前

  地铁15号线、昌平线、亦庄线、房山线、S1线剩余5条线路车站完成AED配置工作,实现全市轨道交通路网地铁车站AED全覆盖。

  2020至2022年新开通线路将同步配置AED设备。

  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