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浪费”生活实践者余元半年只产一罐垃圾;开店让公众接触、体验“零浪费”概念
| ||
| ||
|
北锣鼓巷70号,绿色的门框与红色的窗户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零浪费无包装商店”的主人余元把天然草木制成的洗手皂液、洗衣液和洗发水,一一装进可挤压的大容器里。她在一块从纸箱上裁下来的厚纸板上,写上“散打填充区”。
这是商店当天的“上新”,顾客可以带自己的容器过来灌装,让瓶子重复使用,减少浪费。
商店货架上一个小玻璃罐,装着余元6个月生产的所有垃圾,不到0.5公斤。这样“零浪费”的生活,她已经过了4年多。
“把它摆在这里,是想提醒自己坚持下去,也想告诉大家,‘零浪费’并不是遥不可及,也并不是需要像苦行僧一样。”余元说。
“搬家那一刻,发现80%的东西是不需要的”
2016年过完春节回京,余元接到房东通知,说房子已经卖了,给她几天时间,让她搬家。她手忙脚乱地开始找房、收拾、打包。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而且好多没有拆开包装的。”搬家的时候,余元一口气扔掉了房间里80%的物品。有的送给了朋友或邻居,有的留在了原来的房子里,有的进了垃圾桶。
“可能正是因为东西越多,烦恼也越多,因为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储存、维护、整理或者维修。”她觉得,正是被迫快速搬家、收拾物品,让自己发现,是时候改变了。
带着剩下的20%的生活必需品,她搬到了一个小公寓。
拥有的东西更少了,生活反而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比如,我不用再纠结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穿什么、搭配什么。收拾东西的时候,省去了很多时间,搬家也可以很快打包好。房间里没什么东西,干净空旷,待着也很舒服。”
更重要的是,余元觉得,极简的生活,让自己在精神上更加自由了。“如果我想离开这座城市,我不用考虑这么多东西怎么处理,想走就走。”
一天,她无意中在网上被一个视频吸引,讲的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四口之家,一年全部的垃圾却只有一个玻璃罐。视频中的女主人,就是后来对余元影响很大的零浪费生活方式的鼻祖——Bea Johnson。
这是余元第一次接触到“零浪费”这些概念。
当时,她也无法做到不购物、没垃圾,但她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买菜的时候会带上自己的帆布袋,买饮料的时候拒绝一次性塑料包装。
在余元看来,每一个“零浪费”生活的实践者,都会经历一个改变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一步到位。因此,这种改变,也不存在难不难适应的问题。
“在足够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之后,就不会再像之前那样盲目消费了。我那时候看了很多纪录片,每一次看完,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接触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互相影响,消费观念变得更加理性了。”
“6个月,我只产生了一罐垃圾”
在余元商店的展示架上,摆放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糖果纸、快递袋、机票、药片、衣服标签、音乐节发放的丝带手环等。
这是她过去的6个月里,留下的所有无法降解处理的垃圾,不到0.5公斤。
余元说,之所以把它们装进玻璃罐,摆在显眼的位置,是为了提醒自己和别人,这些垃圾如果扔掉,就会跟无数其他的垃圾混合在一起填埋,可能几百年都无法分解,成为危害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
“有很多人会被‘零浪费’的零吓到,但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对我来说,‘零浪费’已经是一种家常。”
余元家的冰箱里,放着一个不锈钢盆,用来装鸡蛋壳、果皮、菜叶根茎、咖啡渣等厨余垃圾。装满之后,她会倒进泥土里进行填埋或者堆肥。
每天出门,她会在包里装上自己的餐具、水杯、手帕,以及一两个帆布袋,用来装可能购买的蔬菜、水果、零食等。
在菜市场,余元从不使用商铺里的塑料袋。家里的生活必需品,她拒绝所有塑料包装,使用可生物降解的牙刷、玻璃瓶装的牙膏片和有可持续森林认证的再生纸。
成为一名“零浪费”生活践行者后,余元最大的改变,是对购物的选择和控制。
买衣服的时候,她要先看材质是否纯天然或者可降解,商品的质量是否足够好,是否可以反复使用,如果达不到,就会选择其他替代项。
余元曾经花4元人民币买了一双二手牛皮靴,直到现在还在穿。家里很多衣服配饰,也是她从古着商店淘来的旧物。
余元说,每次购物前,她都会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
“足够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能够克制自己的购物欲。在选择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去对比,它是否符合我所践行的‘零浪费’的标准。”
“开这家店,是想让更多人体验‘零浪费’”
但要寻找到真正环保节能的生活用品,并不很容易。
余元发现,很多与自己一样,正在践行或者想进入“零浪费”生活的人,因为特意去寻找这些物品,反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她想,是否可以开一家专门售卖这类生活用品的商店,方便同类人,也为更多人提供体验这种生活方式的平台。
2017年底,余元请到了Bea Johnson来中国进行“零浪费”生活的分享。那次,她向这位零废弃生活方式之母讲述了自己的想法。Bea Johnson很支持她,她告诉余元,“如果想做就放手去做,做了才知道好不好”。
没多久,余元同时在线上和线下开办了自己的“零浪费无包装商店”。之后,线下商店几易店址,今年10月13日,线下的“零浪费无包装商店”终于又在北锣鼓巷开业。
“我始终觉得,线下实体店一定要有,因为可以让大家通过接触、体验,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和适合的。”余元说。
“零浪费无包装商店”的商品,多是日常生活用品,木质餐具、玻璃吸管、不锈钢饭盒、可降解再生纸、有机棉网袋等。
一开始,余元不知道哪些生产商是正规可靠的,也不知道厂家们打出的绿色环保标准是否真实,买回来的物品,要么质量很次,要么材质不符合要求。
之后,她联系不同的供应商,对比来自不同厂家的同一款商品材质,不断地搜索、查询资料,看哪个更环保,哪些可以循环使用。在大批量进货上架之前,她会先自己把东西用一遍,测试是否真的好用。
店里售卖的唯一一款纸巾,就是她日常使用的天然抑菌竹浆纸,“它是有FSC可持续森林认证的竹浆纸,可以直接冲马桶,不论是住高楼大厦还是胡同,都可以很方便地使用。”
种类最多的物品是吸管,有不同颜色的玻璃吸管,也有不锈钢吸管、竹质吸管和芦苇吸管。余元说,这给顾客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选择,用来替代塑料吸管。“塑料吸管是海洋里的十大污染源之一,对海洋生物危害极大,但现实生活中又用得很普遍。”
余元说,所有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就是可以取代一次性塑料制品。
她很少为店里的商品做宣传推广,大部分顾客是回头客或者经人“安利”过来的。“我还是希望这些商品最主要的推广途径是顾客本身,他们觉得实用耐用,可能就会自发介绍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这样,零浪费无包装商店的售卖才符合她的初心:不仅仅是卖东西,而是卖给真正需要这些东西的人,鼓励大家购买真实所需,减少浪费。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