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北京新闻

大凉山走出来的女子棒球队

棒球队26个彝族女孩京郊受训,均来自贫困家庭;通过棒球改变命运,未来道路自己选择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1月13日,小队员正在训练。
12月10日,通州区强棒天使棒球基地,女子U10的小队员正在进行训练。
A08-0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12月10日,通州区强棒天使棒球基地,学习中的刷日阿牛。
1月7日,做游戏时,面对旁边男队员伸来的手,害羞的吉瓦石露迟迟没有回应。

  “大家好,我叫马虎,今年十二岁。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就让爱心棒球基地的人捡到了。谢谢大家。”这几天,一部关于困境儿童通过打棒球改变命运的纪录片《棒!少年》火出了圈,让更多人关注到北京市郊这群“叫板命运”的棒球少年。

  纪录片中的爱心棒球基地,即强棒天使棒球基地,由国家棒球队前队长孙岭峰发起,2016年成立。

  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棒球少年,这个基地还有一群来自大凉山的彝族棒球少女。她们一手抓书本,一手抓训练,正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

  “从比赛角度来看,女子棒球队打出国际成绩、拿到世界冠军的概率是男子的10倍以上。”孙岭峰已经立下了一个目标——未来5至10年,让强棒天使棒球队女队取得世界冠军。

  彝族棒球少女

  “小小身板实力非凡,啃得了小苹果,扛得动110斤的大老师。”在强棒天使棒球基地,有这样一段关于小棒球队员刷日阿牛的介绍。

  小阿牛来自四川大凉山,家里有7口人,6岁的她明显比同龄女孩“小”很多,特别瘦,所以常被称作队里的“小不点”。没来基地前,她在家乡一所海拔超过2500米的学校读一年级。因为是家里的“大姐姐”,需要照顾2岁多的弟弟,所以每天天还没亮,小阿牛就背着弟弟,打着手电筒,从家里翻过三座山,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学校上学。

  往返学校的路都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遇上下雨下雪,地面泥泞湿滑更加难走,还没走到学校,鞋就会全部湿透,脚被冻得没了知觉。

  “我见过小阿牛背着弟弟上下学,她的脚步飞快,真的像在‘飞’一样。那条上下学的路,我一个成年人可能都要走五个小时以上。”孙岭峰说。

  除了上下学的奔波,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小阿牛还要负责给弟弟妹妹做饭吃,承担一部分家务。“看着这么小的孩子要承受这么多东西,我特别难受,就想着一定要把她接回基地。”

  另一个让孙岭峰印象深刻的女孩叫马海尔西。她家的情况也比较艰苦,父亲从房顶意外摔下后伤到了脊椎,一直卧病在床,自此,整个家基本都垮了。由于家处偏远位置,每天上学,她都要折腾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起初,尔西的父母对于把她送到北京学棒球非常抵触,“如果留在家,今年11岁的尔西可能过不久就嫁人了,应该会有一笔收入。”但在当地工作人员以及基地负责人的几次协商之后,尔西的家人最终点了头。

  去年年末,孙岭峰把小阿牛和尔西接到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一起到来的,还有其他16名大凉山彝族女孩。

  如今过了快一年,在孙岭峰看来,这群孩子已经有了不少变化。“像小阿牛,这一年,我觉得她越来越像一个孩子了。以前在家里,她更多的身份是照顾弟弟妹妹的大姐姐,辛苦外出上学的学生。但在基地,她可以更加快乐地成长,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学习还有撒娇。”

  尔西在学完对应年级的课程后,还会觉得“不满足”,想要再多学一点东西,“赶进度”。“她这么爱学习,我们看着都很感动,别说是上学了,以后她想念博士继续深造,我们都会非常支持。”孙岭峰说。

  未来5至10年想拿女子世界冠军

  目前,基地已经有26个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女孩,孙岭峰口中的“彝族之光”女子棒球队基本组建完毕。

  刚来基地时完全不懂打棒球的小阿牛,正努力打磨基本功:传接球、接地滚球……现在,她已经是U10(参赛队员需要在10岁以下)女队“战斗力”之一。“明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出去打正式比赛,赢比赛。”小阿牛说。

  “这群女队员的球技有了很大幅度提升,她们的水平已经处于同龄男孩的中上水平了。我觉得快到时候让她们在正式比赛来一场‘首秀’,向全社会亮相了。”孙岭峰说。

  在孙岭峰心中,组建女子棒球队不只是打比赛、赢比赛这么简单。“从比赛角度来看,在全世界范围内,她们打棒球取得世界冠军的几率比打垒球的几率大得多,而且女子棒球队打出国际成绩、拿到世界冠军的概率是男子的10倍以上。”

  “我们大胆幻想,如果这群女孩子成了世界冠军,对她们自己,对她们的家庭会有多大的影响,这种巨大影响产生的社会价值可能比对她们本人的帮助更大,所以我想组建这样一个女子棒球队。”

  孙岭峰想的是,未来5至10年,让强棒天使棒球队女队取得世界冠军。

  “咱们要干,就要一次性干出那些创造历史的事,就是要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而且是具有绝对社会价值的事。”

  “‘穷孩子’身上有一种‘冲劲儿’”

  作为国家棒球队前队长,2009年退役后,孙岭峰从事了不少与棒球相关的工作:担任江苏棒球队总教练、参与运营中国棒球联赛……但这些似乎一直没法“释放他的能量”。同时,他也一直关注慈善公益事业,一直思考以自身的力量能做些什么。摸索了几年后,孙岭峰的两个关注点聚焦在了一起。

  2016年年初,孙岭峰和自己的师父、中国棒球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前主任张锦新等人联合发起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

  “跟美国和日本等国相比,棒球在中国还是相对小众,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项运动。退役之后,我还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普及和宣传棒球。”

  之所以选择一群特殊的孩子来打棒球,源于孙岭峰十多年前的一次经历。“也是机缘巧合,我参加过针对贫困地区儿童的三个月定向帮扶公益活动,就这样,跟这群孩子结下了‘缘’。我走访过很多边远贫困地区,想通过专业的棒球培训为他们赢得光明的职业前途以及全新的人生,让他们走向世界。”

  基地成立之初,孙岭峰找来了7个打棒球的男孩子,随后几年,又零零散散吸收了越来越多的男队员,其中就包括在《棒!少年》中亮相的马虎和小双。

  “有人会问,为什么让这群‘穷孩子’来打棒球?我想说的是,面对任何一项运动,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而且放眼全球,80%以上的体育明星都是贫困家庭走出来的。‘穷孩子’们身上有一种‘冲劲儿’,他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孙岭峰说。

  哪些孩子能被选中打棒球?孙岭峰列举了几个衡量指标:首先,是来自贫困家庭,没法正常成长的孩子,基地目前主要有四类孩子,纯孤儿、事实孤儿、服刑人员子女以及特别贫困家庭的子女;其次,年龄在7至9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通过培养,在棒球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最后,要身体健康,不能有残疾或者其他问题。

  符合以上三个“硬性标准”,并且能通过体能测试,孙岭峰就会和监护人协商,把孩子带到北京打棒球。

  经过四年多的积累,目前,基地一共有68个孩子,包括42名男队员和26名女队员。“现在队员们的分队已经基本稳定了,符合整个棒球的培训体系结构。男队有4个队伍,U15、U12、U10和U8;女队有2个队伍,U12和U10。”

  一手捧书本 一手打棒球

  为了让孩子们通过棒球走向世界,孙岭峰和基地的教练、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

  他们每天的作息非常规律:早上6时30分起床,刷牙洗脸、整理个人内务、打扫个人卫生;7时30分,吃早餐,随后打扫公共空间卫生;8时30分-12时,学习文化课;吃完午饭之后,进行简短的午休,13时30分-17时,棒球训练;吃完晚饭后,一小时的晚自习,随后整理好个人内务,21时30分,睡觉。

  基地里的孩子,就这样“一手书本,一手棒球”地成长着。

  “我们对于孩子的培养,一直是书本在前、棒球在后,一定是把文化知识放在首位;再就是,第一步是做人,第二步是学习,第三步才是棒球。”孙岭峰说,“非得划分一下比例的话,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做人是4分、学习是3分、棒球是3分。”

  之所以将文化课看得如此重,也跟基地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关。“孩子们未来的选择是多样的,有的学习很认真,有的在打球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无论他们未来选择在学业上深造,还是打职业棒球,基地都会支持。”棒球教练李祥雨说。

  孙岭峰也表示,希望孩子们通过打棒球走得更好,但棒球只是一个教育工具和表现形式,“我更希望给孩子们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让他们变成有用、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在生活方面,讲礼貌、懂礼节是基地老师对孩子们最基本的要求。

  走进爱心棒球基地,无论是教练、老师,还是第一次到访的客人,基地的孩子们都会主动打招呼并鞠躬问好;教练完成训练指导,孩子们会鞠躬感谢;用餐之前,孩子们会一起说“感谢教练”。

  “我一直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要通过礼仪连接到一起的,我对你友善你才会对我友善,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再加上孩子们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确确实实离不开社会上那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他们必须要学会感恩。”孙岭峰说。

  生活老师李九令从基地创建之初就开始陪伴这群孩子。在她看来,4年多,孩子们的变化不是“一点半点”,“他们都变得非常有礼貌和懂事,虽然很多孩子都很调皮,但调皮的孩子也是聪明的孩子,每天看着孩子们学习、打球,作为生活老师,我也非常欣慰。”

  基地另一个“重头戏”,就是打棒球。

  现在,基地共有9名棒球教练,其中一位,是被孩子们称作“师爷”的张锦新。作为我国第二代棒球人,张锦新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棒球人才,“师爷”的称呼由此而来。

  “我一辈子都在跟棒球‘打交道’,退休之后,接触过基地的这帮孩子,就离不开这里了。”为了带孩子们打棒球,张锦新干脆长期驻扎在基地,两三个月才会回一次家。

  张锦新说,来基地的孩子多都处于发育期,因此,适宜的管理方式非常重要,“想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好训练,吃得好、睡得饱非常重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让他们打棒球。”

  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张锦新一直抱着乐观的态度,“那些身体条件好又想继续打棒球的孩子,从我们这出来打职业比赛应该没什么问题。当然,长大之后到底选择打棒球还是做其他工作,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