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滦平县实施多项扶贫措施,吸引村民回村就业;提供300万元医疗救助保险,惠及建档立卡儿童2584人
| ||
| ||
|
12月4日,河北滦平县于营村,天气放晴,树林里厚厚的雪还没化。
一根橡胶管子从井里伸出来,清澈的井水融化冰雪,灌入这片60多亩的树林中。53岁的曲凤荣站在树林中的一片空地中,确保水真正浇透苗木的根系,为来年的生长积蓄足够的水分。
曲凤荣和丈夫都是于营村人,此前他们一直在县城打工,做绿化工作,在县城的公路、公园里种植和养护树木。
2018年,碧桂园在村里建起了苗木基地,招募务工的工人,曲凤荣夫妻辞了县城的工作,回村应聘,成为苗木基地的工人,丈夫每天100元,她80元。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滦平县正式签约,全面启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结对帮扶。随后,碧桂园在滦平实施了多项扶贫措施。如产业扶贫,在于营村建设60亩苗木基地,覆盖周边贫困户77人,年均增收约3800元。同时,还对当地建档立卡户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就业、创业技能。
此外,碧桂园还捐赠300万元助力滦平县精准扶贫防贫工作,为滦平县0-16周岁儿童提供医疗救助保险,惠及滦平县建档立卡儿童2584人。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回村务工的人们
于营村位于燕山脚下一个狭长的山谷中,下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14年,于营村被确认为贫困村。
在过去很多年中,这个紧邻金山岭长城、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的小山村里,村民们从事着最传统的农业生产,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
2017年,于营村开始进入快节奏的脱贫轨道之中,在政府及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下,这里引进了数千亩的光伏,修好了道路、建起了大棚,村民们也改种了效益更好的秋葵、红薯等经济作物。
2018年,碧桂园在于营村的扶贫产业——苗木基地开始建设。曲凤荣夫妻考虑了许久,决定回村务工。
“在县城的收入更高一点儿,但租房子、买菜、水电等生活成本也高。”曲凤荣说,“在村里打工,收入低一点儿,但生活方便,不用租房子,自己种点儿菜,可以节省很多开销。”
如今,更多的村民回到村里,种菜、种树,还有人在附近务工,维护光伏,种植中草药等。碧桂园在滦平的扶贫工作人员王越超告诉记者,仅在他们建设的苗木基地,就有70多人务工。
40岁从零开始创业
和曲凤荣不同,滦平县曹营村44岁的计春伶一直在家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只有丈夫李万勇一人外出务工,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家里一直处在贫困之中,儿子即将考大学,但夫妻俩却无力筹备儿子上大学的费用。
2018年,王越超来到曹营村的时候,老村长张宗华向他介绍了计春伶一家的情况,随后,经过多次摸底调查,最终将计春伶的两个孩子纳入碧桂园的教育帮扶计划中。
这是一个长期帮扶的项目,王越超告诉记者,项目采用发放助学金、结对帮扶等形式,2018年当年,就在滦平县帮扶了300多名建档立卡户中的学生。按照帮扶规则,计春伶的两个孩子累计获得6000元助学金,直到他们大学毕业。
今年受疫情影响,李万勇没有外出务工,如何维系家庭生活的运转,成了他们最大的困难。
王越超想到的办法是通过帮扶计划,让他们在家里养殖鸡鸭。为此,他们捐助了计春伶50只鸡苗和鸭苗。
同时,王越超推荐他们参加了碧桂园和滦平县人社局开展的线上培训,由养殖专家在线教授禽畜饲养的技术。
“以前家里零散地养过,但听了课以后才知道,规模化的养殖完全不一样。”计春伶说,“营养配比、饲料选择、卫生防疫等都要做好。”
这一年,仅50只鸡鸭,计春伶一家就获得了1万多元的收入,“在家就能赚钱,和外出打工感觉完全不一样。”李万勇说。
被带动的小农户
从滦平到北京不到200公里,许多滦平人都选择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打工或做生意。
在回村之前,尹智杰和丈夫在外面做了7年生意,开了个小饭店。2015年,响应政府号召,尹智杰再次回到村里开始做扶贫工作,丈夫也和她一起回乡,准备返乡创业。
尹智杰告诉记者,最初回来并没有切实的计划,正好了解到村里有几家人做民宿、饭店,但效益一直不太好,尤其是一家开在国道边上的饭店,一直在赔钱。此前一直开饭店的尹智杰和丈夫就把这家小店盘了下来,正式开启了回乡创业之路。
饭店重新开张,基本上都是丈夫在打理。“这几年脱贫攻坚是最忙的时候,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没管过家里的事情。”尹智杰说。
2018年,尹智杰担任滦平县张百湾镇偏道子村村支书,不再只是扶贫参与者,更是带头人了,压在她身上的责任就更重了。
就在尹智杰担任村支书的下半年,接触了碧桂园扶贫团队,了解到碧桂园联合清华大学开办培训班,给乡村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尹智杰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马上报名参加了。在培训班里,尹智杰听到了很多乡村创业的成功案例,老师们会详细地分析案例,也会根据当地的贫困情况,提供更好的策略,让她收获了宝贵的灵感和思路。
回来以后,尹智杰便在村里办了一个豆腐加工厂,一方面聘请贫困户工作,另一方面也收购贫困户的大豆,让产业带动贫困户们增收。培训班开办的时候,王越超还给了她一个灵感,借助家里的小饭店,收购贫困户的蔬菜,变成餐桌上的扶贫菜,把一人创业,变成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的产业。尹智杰说,“都是绿色种植的蔬菜,既能打出品牌,又能帮助村民增收,一举两得。”一年多来,尹智杰的小饭店已经收购了5万多元的蔬菜。
为未来做打算
12月5日17时,滦平县城边上的一间出租屋中,66岁的孙国林跟日常一样,坐在沙发上,陪着放学回来的孙子写作业。书桌后的墙上,贴满了奖状。
孙子上小学二年级,他的作业,没读过多少书的孙国林和妻子,几乎帮不上忙,全靠孩子自己学。他们还有一个孙女,今年高一,在县城住校。
四口人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成员。2017年,孙国林的儿子因病去世,儿媳出走,再也没回来。
儿子去世后,60多岁的孙国林不得不重新踏上打工之路,他年轻时做建筑,有手艺,但毕竟年纪大了,如今只能打零工。再加上低保,勉强维系生活。
天渐渐黑了,孩子的作业差不多写完了,孙国林的妻子在厨房准备晚饭,锅里的馒头和米饭已经热好了,再炒个菜就可以开饭了。
两个孩子的学习都很好,尤其是孙女,多才多艺,会朗诵,会唱歌,还在全县的比赛中得过二等奖。孙女的老师曾告诉孙国林,让他们给孩子报个学习班,但对这个家庭来说,学习班的费用,是他们无法承受的负担。
作为建档立卡户,两个孩子享受“两免一补”的入学政策,但这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学业,尤其是高中以后,要住校,每个月的生活费至少要五六百元,“别的孩子都是一千,我们家孩子只有五六百,但就这点儿钱,我们也拿不出来。”孙国林的妻子告诉记者,孙女每次回家之前,她就开始发愁。
2018年,碧桂园将孙国林的孙子孙女纳入教育帮扶的项目中,集团的一位高管和姐弟俩结对帮扶,为孙国林的孙女提供了5000元的助学金,让她顺利进入高中。姐弟俩每人每年还有1000元的助学金,此外,还有帮扶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用品。
孙国林也是于营村人,他们家,是于营村最后一户脱贫的家庭,在2019年正式脱贫。王越超告诉记者,全面脱贫之后,集团的助贫工作会继续延续,孙国林一家,以及更多的人,仍会得到帮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