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山顶,一阵猛烈的风吹来,梅景田脚下有些踉跄,敞开的棉衣被大风卷起,身体不由自主地晃动,他双脚岔开,右手的登山杖死死地杵在地上。风渐缓,梅景田稳稳地站在古长城的城墙上。
“歇一会,很累了吧?”外甥女刘红岩问。
已77岁高龄、义务巡护长城数十年的梅景田迎着风高声喊道:“我没嚷累啊!”
冬季进山
12月10日清晨,延庆石峡村村民梅景田坐公交车去了20里外的城区理发,返回时接到外甥女刘红岩的电话,作为长城保护员的她要去山上巡查,梅景田没多想,只说“我也去”。
石峡村背靠南天门长城,刘红岩出家门向北一望,就可以看到长城。午饭后,刘红岩身穿羽绒服,背着双肩包,手拿两支登山杖和双柄夹(夹垃圾工具)站在自家门口。不一会儿,梅景田赶到。
中午12点20分,梅景田和刘红岩从大峪沟的山路出发。
因高山和灌木阻挡,沟底的风比村里要吹得轻柔。干涸的河床被积雪覆盖,树叶落尽,阳光透过树枝缝隙洒在积雪上,散发着阵阵寒气。山路上每走一步,脚跟能明显感觉到雪的厚度,伴随鞋底和积雪的摩擦,静寂的林间传出二人踏雪时沙沙作响的声音。
梅景田脚程极快,一路上不仅帮着刘红岩收集垃圾,还时刻清理道路积雪中的断木碎石。半小时后,两人已行至山腰。站在山道边,仰望山顶,104号敌台从密林的缝隙中露出真容,细窄的城墙如同镶嵌在山边的古玉,在薄雾中熠熠生辉。
随着山势由低向高,坡地变得陡峭。二人顾不上休息,快步前行。一段S型山道蜿蜒曲折,刘红岩没迟疑,顺道而上。梅景田则站在路口,稍许,双手手指交叉,用力将劳保手套压紧,撑着手杖,径直从坡地中间攀爬。
此时残雪已不多,但更加湿滑,梅景田躬身前倾,一步一步,片刻超过了先行的刘红岩,率先站在平地,他大呼一口气,眼前已是豁然开朗。风呼啸扑面,二人大声说话,谁也听不到对方声音。
13点15分,梅景田与刘红岩走上通往104号敌台的城墙。
巡查问题
城墙险峻,其中一小段路面狭窄,只允许单人侧身通行。
到达后,刘红岩仔细观察104号敌台墙体,在拱形门洞处发现一处“倒V”字形裂隙,用手机灯光仔细查看,缝隙中有浮土,个别碎石块脱落,没有水渍结冰,没有较为明显的植被根茎,最大缺口处直径有半个拳头大小,但并没有向周边墙体延伸。
刘红岩按照墙体结构,依次在各个角度拍摄,随后上传至工作网站。按照工作流程,影像数据必须有据可查,确保在日后的巡查中,持续有其他保护员对此处墙体进行跟踪式记录,一段时间的照片累积方便直观的肉眼对比,如裂缝是否加大,是何原因造成裂缝等问题的追溯,为专家修缮古长城做可靠依据。
在104号敌台城墙的另一侧(河北省管辖)坡地树林中,梅景田发现一处简易木屋,屋内存有铁质烧烤架以及小帐篷等物资,在屋外的树林中,仍然有被人遗弃的烤架器具。
进入冬季,森林防火安全是头等大事,梅景田已向有关部门反映,烧烤架类物品决不能出现在古长城以及周边森林。
守护长城
在村里,梅景田是个名人。上世纪80年代初,梅景田开始绕着石峡村周边的古长城走,义务巡查长城、捡拾构件,是村内最早的义务长城保护员。一走就是近40年,外甥女刘红岩也受他影响爱上了长城。
2004年,石峡村村民成立“长城护卫队”,义务保护长城,全村一共110人,有80多人参加。
2019年,北京长城保护员队伍成立,石峡村有6人通过长城保护员的选拔考试,刘红岩就是其中之一。
延庆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于海宽介绍,长城保护员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实现长城重点地段全天巡查,一般地段定期巡查,出险点快速处置,长城野游科学管控,形成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
目前,“长城保护员计划”已经实施一年多,工作成绩完全达到文保单位的预期。一年来,由长城保护员上报和及时处理的险情达到20多次。通过保护员,文物单位发现5处长城砖窑,以及两段之前未被发现过的古长城墙体。
最近,梅景田血压高,他儿子不愿让老梅上山了。没事的时候,梅景田就骑车去长城脚下转。
常有人问他,当年为何要保护长城?他说,“老祖宗的东西得留下来,长城是唯一的,不保护就没了”。
□新京报记者 赵亢 摄影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