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时间:在钟表内外

2021年01月0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通过查看钟表、日历或手机,我们知道了某一时刻的“时间”,并把它与事件、人物和地点建立联系。这是人类自近代以来完成的统一时间、统一叙事。差别只在于时区不同,“当地时间”亦有所不同。

  古往今来,从神秘学说、哲学到现代物理学,每一种知识体系都先后在争夺解释时间。在今天尤其被普遍信任的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解。它几乎打碎了关于时间的一切坚固的观点。时间的流逝并非“人人平等”、并非只有一个方向,更不存在唯一一个时间,而当刻度无限细化,时间中的“现在”甚至完全不存在。

  时间的统一是现代理性化的产物。这一过程不只是被现代物理学解构,更重要的是,它始终无法统一人对时间的感受。也可以说,相对于统一时间、统一叙事,这些用身体去感受的时间,便是一种“次文体”,它是琐碎的、非连续性的、私人化的。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流逝不分昼夜,而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也不分古今。唐人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过往即为古,当下即为今,只是这从古到今的时间长度,又哪里是一个人的生命周期能衡量的。所以人们在艺术中创造时间、在史书中记载时间,由此才完成对大范围时间的衡量。

  在现代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觉得时间快得如白驹过隙,能自主掌控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我们又可能觉得度日如年;有时,深夜加班白天补觉醒来,浑然不知“今夕是何年”。常听人们感叹,“多年”过去,物是人非,而这“多年”究竟有多长,在经历并进行审思前是无法衡量的。年龄、事件、生活环境和性格都会影响衡量。

  并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结束。2021年已经到来。在本年第一期,我们一道进入“时间”范畴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为什么不够用,睡梦中又如何知道、如何理解时间的流逝,以及钟表刻度是怎样成为衡量时间的法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