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警惕违规奥赛“换马甲”复活

2021年01月13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社会当警惕违规奥赛“换马甲”复活,监管部门也要保持“在线”,别让已降温的竞赛热“回温”。

  竞赛变身为“研学”,奥数改名成“思维训练”,答题摇身一变成“闯关”,竞赛活动包装为“研学营”、“冬令营”……新京报日前报道的“奥数杯赛‘归来’”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据报道,尽管教育部门屡次出台“禁赛令”,但有些奥数杯赛正卷土重来,这类赛事并未出现在教育部的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白名单上,且改了名字避开禁令,比如用“BS”指代“杯赛”、用“YCB”指代“迎春杯”,还把奥赛等换了个名目。尽管曾经的赛事名称有变化,但主办方、组委会并未改变,仍会安排学生考试答题并评奖。

  而受教育部委托负责竞赛活动申报受理和初核工作的中国教育学会工作人员回应,对这类活动家长要多斟酌辨别,可向教育部举报。

  奥数杯赛更名“思维训练”、“创新能力活动”后卷土重来,看似机巧,但这终究是新瓶装旧酒——虽然换了个马甲,但违规组织竞赛活动的面目难改。

  前些年,很多孩子和家长苦奥赛久矣。为治理中小学学科竞赛乱象,2018年,教育部等发文,明确提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而在《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的竞赛白名单管理中,传统的“迎春杯”“华杯赛”等在内的多项竞赛没有出现在白名单上,意味着,这类竞赛不得再面向中小学举办。那么,没有竞赛之名,而是进行“研学活动”,这些活动还属于竞赛吗?有关管理办法是否就管不着?

  答案显示是否定的,相关活动主办方想通过“换脸”来打“擦边球”,未必行得通。一项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是“研学活动”还是竞赛,从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内容不难辨识——只要需要进行测试,并对成绩进行排名,评定奖项,就属于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

  鉴于此,社会当警惕违规奥赛“换马甲”复活,监管部门也要保持“在线”,依法严查,取缔违规组织的变相竞赛活动,别让已降温的竞赛热“回温”。

  奥数杯赛转战“地下”,本就说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存疑,可即便如此,有些家长通过“暗语”交流也要让孩子报名参赛。这也表明,奥数杯赛仍有市场。经过多番治理,中小学学科竞赛热仍难以降温,也跟这不无关系。

  这或许是源于现实利益驱动。2019年,中央、国务院曾发文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若严格实行该政策,学生参加竞赛的成绩、获奖证书根本不可能在招生中派上用场。

  可现实中,有些组织活动的机构进行焦虑营销,夸大竞赛的作用;还有少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仍存在违规招生的问题。这也让某些家长认为,竞赛成绩、证书仍可让孩子获得招生优势。

  对此,显然也该加强监管,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堵住部分中小学违规操作的空间;同时也需加强政策宣导宣传,让家长懂得,参加这类竞赛无益。违规奥赛藏得再深,也是违规。对此的依法治理,自然不能含糊。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