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北京新闻

雪车雪橇比赛赛道是中国首条高强度双曲面喷射混凝土成型赛道;对施工精确度和质量要求极高

喷射手肩扛60斤喷射枪打造最快赛道

2021年01月1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18年10月27日,国内首支赛道混凝土喷射团队队长向茂盛正在持喷枪进行赛道混凝土喷射。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供图
张丹丹

  【开栏语】

  时间走进2021年的元月,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进入了“冲刺之年”。从中国申办冬奥会,到北京冬奥组委的成立,冬奥人一步一个脚印,组团队、建场馆、开拓市场、培训志愿者,冬奥筹办工作的预期目标一个接一个地实现着。

  在北京冬奥会筹办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重要场景,都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冬奥人的付出。他们中有工程建设者、有将要参与冬奥会赛会的医生、还有为普及全民冰雪运动而奔走的人。

  为了宣传冬奥人的故事,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于2017年成立“北京冬奥宣讲团”。四年来共培养冬奥宣讲员42人,在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组织了276场主题宣讲,现场观众超过11万人。冬奥宣讲员们通过讲述冬奥故事,推广冬奥知识,普及冬奥文化,传递奥运精神,带动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北京冬奥会。

  新京报自今日起开辟《我们的冬奥 我们的故事》专栏,对话宣讲团成员,展示他们在各自领域见证、参与的冬奥故事,整理记录无数普通人共同写就的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史。

  新京报讯 (记者吴为)位于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比赛赛道是国内第一条高强度双曲面喷射混凝土成型赛道。这条赛道长约1.9公里,垂直落差超过120米,整个赛道有16个弯道,其中包含一个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道。

  作为赛道建设最主要的施工工艺,“喷射混凝土”精确度和质量要求极高,各环节必须做到精准无误、精益求精。在此之前,这项混凝土喷射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这次的技术应用在国内还属于第一次。

  喷射手需要经历严苛体能训练

  成为一名合格的冬奥赛道喷射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不管是体力、理论知识、实操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一把喷枪实际喷射时加上混凝土的重量可重达60斤,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稍有不慎发生堵管,人就容易被甩飞,高墙喷射更为危险。

  工程建设方对初选的喷射手专门制定了饮食计划,通过特定频次的增加“牛肉、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有针对性地增肌。每段赛道连续十几个小时的喷射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喷射手要经历严苛的体能训练。同时,还要研究出最适合喷射手的运动计划,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结合,使喷射手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准。

  喷射技巧甚至微小到站位、枪法手势

  最关键的是要掌握精准的喷射技术。赛道的曲面段为双面喷射成型,对喷射密实度要求极高,直接决定赛道能否制冰和正常比赛;赛道施工的环境、温度、施工分区等条件都各不相同,需喷射手主观动态掌握混凝土的性能特点才能实现相同的表面喷射质量。喷射手需要理论知识与实操双重达标,喷射手的喷射技巧甚至微小到站位、枪法手势都会影响到喷射的质量。

  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组成喷射“铁军”,应对这样高体能强度、高精确度、高技术含量的施工要求,21名喷射手从上千人中筛选出来,长期进行训练和数百次喷射试验训练。他们于2018年10月10日对主赛道主体结构进行首喷,陆续完成赛道高墙最高段喷射、出发区分岔口喷射、360°回旋弯喷射等重大节点,2019年9月17日迎来主赛道合龙贯通。

  ■ 对话

  混凝土喷射技术在国内首次应用

  张丹丹:从“0”到“1”的冬奥奇迹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比赛赛道的施工是冬奥会竞赛场馆中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而其中最主要的施工就是“喷射混凝土”。作为建设单位的代表,冬奥宣讲团成员、来自北京北控京奥建设公司的张丹丹去年在京张多地宣讲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组成的这支喷射“铁军”的故事。

  新京报:这条赛道的喷射混凝土施工难度极大,你在宣讲时谈到了这支队伍的“领队”向师傅?他是如何克服施工难题的?

  张丹丹:这个赛道从工程开始就面临着很多国外技术垄断,在往届的冬奥会上,很多举办城市都是选择高薪聘请外国的喷射手进行操作,可我们的建设者都有一个心愿,2022年的冬奥会是在中国举办,难道我们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吗?

  赛道建设,我们首先要克服的困难是掌握高强度双曲面喷射混凝土技术,我们把拥有30年喷射经验的向茂盛调入赛区。但是面对这样一条赛道,向师傅坦承:“这项技术非常复杂,涉及喷射角度、混凝土湿度、温度和力度等各方面问题。而且咱们国内还没有相关标准和相关工程做参考经验。”

  为了找到技术参数,54岁的向师傅扛起60多斤的喷枪,几乎天天泡在模块基地,研究图纸、设备参数、材料性能,经常深夜观察模块的养护情况,从一无所知到了如指掌,无数个深夜的独自钻研终于结出硕果。正是这种肯钻研苦干的精神,使得向师傅成为首位获得外方专家认可的喷射手,被大家称为首席喷射手。

  新京报:喷射手在施工前是如何训练的?

  张丹丹:我们从千名优秀喷射手中层层选拔出了21名,由向师傅进行严苛的体能和技术训练,在赛道喷射过程中,三位混凝土喷射手组成一个小组,一人端着喷射枪的后座,一人打着照明灯,一人进行喷射。

  冬天零下三十度的小海坨山,喷射手们却是大汗淋漓,防护服上挂着冰碴儿。夏天,密不透风的施工现场更是极其闷热,我站5分钟就受不了,而喷射手们拿起喷枪就是20个小时以上的作业,最长时甚至超过40个小时,喷射手不敢喝一口水,更不敢去厕所,出来之后像是蒸了桑拿一样,身上直冒热气儿。

  向师傅经常说,这可是毫米级精度的手工喷射,必须精确把控混凝土的均匀度,进行连续作业。就这样,21名喷射手经过了342天日日夜夜的奋战,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这条全长1975米的赛道喷射。

  新京报:为什么把这条赛道的施工称为从“0”到“1”的奇迹?

  张丹丹:混凝土喷射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这次的技术应用在国内属于第一次。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主体结构是由中国人自己喷射完成。

  去年8月5日,训练赛道也完成全部制冷单元喷射修面,这条完全自主、中国造的最快赛道,也填补了我国此前在雪车雪橇赛道建设上的空白。其实,我们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不仅要把技术攻下来,还要把技术留下来,甚至要走向全世界。

  从“0”到“1”就是从无到有。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的施工建设,每一步都步履维艰、每一步都是精益求精、每一步都是中国制造。

  每当我走近雪车雪橇赛道,它仿佛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游龙”攀附在小海坨山脊之上,我总把它比作“长城”的赛道版本。作为冬奥建设者,我们坚信,我们有实力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