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头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1:头版
上一篇

国博办中国古代服饰展 数十件馆藏一级品亮相

国博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开幕,展示先秦到清代服饰演变历程;位于北18展厅,展期拟定为一年

2021年02月07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观众通过多媒体在“试穿”古代服饰。
展厅首次用硅胶胸像展示古代服饰。
展览绘制了大量线图解释古代服饰知识。
昨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的实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昨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地点在北18展厅,展期拟定为一年。

  此次展览通过玉石器、陶俑、服装、书画作品等近130件(套)文物,较为概括地阐释了我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同时,借助大量线图和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展览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亮点1

  从胡服骑射到满服 展现服饰史三次变革

  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先生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个部分。

  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很强,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历程,阐释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整体来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较为概括地阐释了我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

  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我国服饰演变之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我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之复合系统,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这是我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到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是为我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

  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先生表示,现在有些电视剧里,人物的服装能相差好几千年,比如张三穿的是先秦的衣服,李四穿的却是明朝的衣服,给观众留下的记忆非常混乱。

  “我们不能要求这些文艺创作者去研究服装史,因为这是很复杂的事情,但又希望他做得比较符合史实,就只能通过博物馆、通过历史展览来提供一个基本的轮廓。或许今后某一天,某位创作者想拍一个什么剧,就可以过来看一看,这里的服饰不一定和他想象中的主角的服饰一模一样,不过可以提供一个大致的印象,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帮助。”

  亮点2

  数十件馆藏一级品亮相 包括《中兴四将图》

  除了直接表现古代服饰形制的实物,此次展览还绘制了大量线图,制作了15尊不同时代的服饰复原人像,力求完整呈现中国古代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充分展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在一尊东汉文官着装复原人像前,孙机先生介绍了当时男性常用的头戴装饰物——“冠”和“帻”。

  “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所谓束发,就是在头顶上梳一个发髻,然后在发髻上套一个罩,这个罩侧面是镂空的,这就是冠。注意,这个复原人像不仅戴了冠,冠下面还有帻。帻,原本是士以下阶层,不够资格带冠的普通劳动者才会戴的。不过到了西汉王莽篡位的时候,据史书说,王莽是个秃头,没有头发就没法梳发髻,冠就没有地方去依靠,所以他就先戴帻、再戴冠,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进贤冠,一直延续下去,成了上层人士的头戴装饰物。”

  此次展品还有数十件馆藏一级品,包含极少展出的宋《中兴四将图》,明益庄王妃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

  国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在展品选择上,以说清问题为前提,不拘于运用文物本体,综合使用文物、文物仿制品、复原人像新媒体等展示媒介和方法,力图以直观、简介的方式为广大观众清楚地呈现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大脉络;在大章节中设置多个小专题,以严谨科学的文字结合示意图表等内容为观众阐述服饰史中包含的若干细节问题。

  ■ 链接

  服饰演变历程

  先秦

  商周时期,统治者推崇“礼制”,使服饰的等级区分系统化,后世相继沿用。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对服饰有较大影响。这时出现了上下身相互连属的深衣,并引进胡服。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整套服饰制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等级礼法制度的标志。冠制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品阶以至官职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服饰革新。南朝保留下来的衣冠礼仪制度持续影响着北方的各少数民族,而后者服装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汉族服饰逐渐吸收,中华服饰文化取得了新的发展。

  隋唐五代

  我国古代服装发展的重要时期。隋代对汉魏冠冕仪制的恢复,为唐代服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唐代服装发展空前繁荣,长安等城市有大量外国人,服饰上吸收了胡服的部分特点,发展出款式新颖、色彩绮丽、图案丰富的唐代服饰。

  宋辽金西夏元

  “程朱理学”占据了宋代的思想统治地位,在服饰上表现为一种简朴、内敛的倾向。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民族交融,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明代

  恢复汉唐传统,承袭唐宋的幞头、圆领袍衫、玉带,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制定了明确细致的服装仪制,以补子、纹样、佩绶、服色、牙牌等来区分官员品级。由于明代政府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清代

  服饰在保留本民族便于骑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将汉民族服饰中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以吉祥纹样、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服饰文化。

  新京报记者 张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