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5:封面报道

社区垃圾分拣员王泽生的北京年

新年愿望是“还能多做几年”

2021年02月14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许骁
扫码观看视频
社区垃圾分拣员王泽生的北京年
2月9日,幸福大街57号院,王泽生正在分拣垃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傍晚时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东城区文章胡同,路口一排红色灯笼刚刚“亮起”。

  王泽生骑着电动垃圾车,在安静的胡同里穿行。

  他口袋里装着一副白色的棉纱手套,表面已经起球。棉纱手套戴久了还是闷热,他总是脱了又戴、戴了又脱。

  这是为了方便垃圾分拣。作为幸福大街57号院的物业后勤人员,王泽生负责院里的水电、热力维修,也是北京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后,院里唯一一位垃圾“守桶人”。

  临近春节,各户居民开始大扫除,这一晚上丢出的垃圾,王泽生就足足分拣了5个小时。

  今年是他在北京度过的第十个春节。家里提前寄来了年货,有蒸碗肉、酥肉这些,“河北八大碗”只凑齐了“两大碗”,他仍心满意足,“买罐啤酒,蒸点米饭,炒两个青菜,再把这些年货蒸一蒸,就这么过年也挺好。”

  王泽生心中也有遗憾,但总是把工作挂在嘴边。

  “垃圾分类、供暖、安保我都得看着,春节期间更是不能出差错,这边的工作离不开我。”

  

  “这一片就我分得最干净”

  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王泽生比以往都更为忙碌。

  早晨6点半起床后,他就直奔垃圾桶处分拣垃圾。幸福大街57号院包括宾馆、居民楼在内共有18户、200余人,而该院的垃圾分拣和运输工作,全由王泽生一个人负责。

  各户居民都在大扫除,前一晚扔下的垃圾已经溢出垃圾桶堆了满地。王泽生搬来一把小椅子,戴上手套,从垃圾袋里将厨余、其他、可回收、有害垃圾分类拣出,再分别放进四个桶内。

  王泽生眼尖,无论是混在菜叶里的易拉罐拉环还是烟头,他都能精准地挑出。

  垃圾分拣持续了5个小时,直到中午11点半,隔壁湘菜馆的老板免费送来辣椒炒鸡块、臭鳜鱼和米饭。王泽生吃不惯臭鳜鱼,但一番忙碌下来,他还是配着米饭将臭鳜鱼吃了个精光。

  2020年5月1日起,北京正式实施垃圾分类,他开始接手垃圾“守桶人”的工作。

  一摞厚厚的垃圾清运记录表,细到每日垃圾桶送站的桶数和重量,王泽生工整地把每一项都列在表上。分拣、运送垃圾这看似最不起眼的活,王泽生做得有条不紊。

  垃圾分类初期,每个社区发放了两张A4纸大小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这本是给居民做垃圾分类的指引,王泽生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把投放指引背了下来。

  “这么一小张纸(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他们哪有时间看啊,所以我把它研究透,他们去扔垃圾的时候,哪样属于可回收(垃圾),哪样属于其他(垃圾),我都能分得一清二楚。”

  因此前常年做维修,王泽生的左侧肩膀落下了病,左手时常会不自觉颤抖,本是左撇子的他开始学习用右手翻拣垃圾。他不爱用垃圾钳子分拣,觉得“钳子分不干净”。一开始,王泽生习惯用手直接分拣,在几次被竹签、玻璃扎破手后,才开始用起了手套。

  一袋垃圾从入桶到装车,王泽生会分拣三次。

  垃圾入桶前是第一次分拣;垃圾入桶后的第二次分拣,王泽生仍能拎出那些“找错了家”的垃圾;在垃圾装车时,王泽生会进行第三次分拣,每往垃圾车里倒入一桶垃圾,他都要再翻一翻,确保垃圾分类到位。

  “垃圾转运站的人一般会再检查一次,但是轮到我送的(垃圾),他们都不检查,他们总是说,这一片就我分得最干净。”王泽生笑着说。

  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王泽生是河北唐山遵化人,今年55岁,守着幸福大街57号院已有26年。

  这些年,院里的居民来来去去,但没有人不认识王泽生。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王师傅”,“但凡看见王师傅的身影守在院子里,我就觉得安心。”一位居民这样说道。

  年轻的时候,王泽生是个木工。他还记得,儿时堂哥会上门给村子各家各户做木门、木窗,自己总是对木头能做成各式各样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常跟在哥哥后面帮着拉大锯。

  “那时候还没有电锯,所以都是两个人一头一尾用锯子将大圆木锯开。”因为年纪小力气不足,王泽生就用手搭在哥哥的锯子上,感受锯子切割开木头的震动感。

  1986年,不过21岁的王泽生从家乡来到北京,剃着平头,只拎着一个编织袋,和同乡一起坐了五个多小时的汽车。虽然一路颠簸,他却对这座大城市充满期待。

  “那时候光明桥还是小铁桥,光明桥旁边都是菜地。”因为有做木工的手艺,他通过老乡介绍找到了第一份做维修的工作。“当时家家户户的门窗都是木质的,所以很多地方都需要我。”

  但很快,这座大城市出现变化。1995年,他辗转了几个单位,最后来到幸福大街57号院做木工维修,从1997年开始,木质的门窗逐渐消失在居民楼里,取而代之的是铝合金门窗。

  城市在变化,王泽生的脚步也没停下。

  在木工之外,他开始学着自己慢慢摸索其他技术,包括水管、暖气、电路、电气焊等。

  “当时我整天跟着身边水工、电工,他们上哪修,我就跟到哪,大家看我好学也都喜欢我,愿意带着我。”和年轻时候学木工一样,王泽生凭着好学的劲头,将一个个技术活琢磨透。学一样精一样,这些技术成了王泽生最引以为傲的本事。

  直到2003年,王泽生当上了57号院物业维修班的班长,一个班五六个人,分别负责瓦工、木工、水工、电工,只有王泽生样样精通,成了这个院子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这么些年,我们这个院的领导换了六任了,只有我还在这里。”自己的工作得到整个院子居民的肯定,王泽生觉得这是自己这么多年最大的成就。

  新年愿望是“还能多做几年”

  57号院离不开王泽生,王泽生也离不开57号院。

  每日忙完垃圾分类,王泽生还需要挨家挨户排查电线、管道是否正常工作。

  “尤其现在春节期间,我担心的主要就是消防这方面,春节前我每天都会到各个楼里转一圈。现在到了春节,这楼里都几乎没人了,我一天得进去最少转个四五趟。”

  他经验丰富,仅凭着味道就能判断电路是否有问题。“电路出问题,首先它得有一个煳焦味。”

  王泽生回忆,有一次居民让他帮忙充电卡,他进楼后闻到了一股煳焦味。“当时我就感觉不对,查了电表才发现,有一户居民家里用电超负荷了,我去替换时电线的外皮塑料都烤煳了。”

  春节临近,王泽生选择留京值守。

  这已经是他在北京过的第十个春节。2011年,幸福大街57号院的物业事宜由北京市维康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全权接手,王泽生则成了后勤的主要负责人。

  他还记得第一年时,自己曾向领导提出要回家过年。但领导回复他,要找别人在这期间接替他的工作。“我当时就犹豫了。总有人需要在这守着不能回家过年,我自己负责的事情找别人来替我承担,这不公平。”

  这一守,就是十年。

  王泽生熟悉57号院所有地下管道铺设的位置,包括每个角落里摆放着什么物品。“我现在就拿这个单位当自己的家。首先是对这座城市有感情,对这单位、这个院儿这些年感情挺深的。”

  腊月二十五,河北老家寄来了蒸碗肉、酥肉、肘子和牛肉。王泽生将一袋蒸碗肉从冰箱冷冻层取出,用粗糙的手指顺着冻肉的纹理抹开表面上的冰层,“这是儿媳妇给我寄来的,她知道我最喜欢吃蒸碗肉。”

  提及新年愿望,王泽生说,他希望自己身体健健康康,有体力把工作做好。“退休以后我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在这个院子多做几年。”

  这天下午6点半,垃圾转运站里,垃圾车的挂桶缓慢地起身、倾斜,随着一声巨响,垃圾装箱完毕。

  看着自己分拣后的垃圾被完整地倒进垃圾转运站,王泽生吸掉了最后一口香烟,在地上捻熄了烟,将烟头扔进了“其他垃圾”箱内,转身离开。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