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医生自证“用麻药一捂即晕”,谨防科普成教唆

2021年02月1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来论

  

  随着“佛山23岁新入职女员工酒店内死亡”一案案情的逐步披露,近日,尸检鉴定书中“麻醉药中毒”的细节引起了科普博主们的讨论。对此,粉丝超200万的网红医生@妇产科的陈大夫和网红警察@江宁婆婆因讨论“有没有一捂就晕的药”,上了热搜。

  对于“用麻药一捂即晕”,@妇产科的陈大夫认为可行,但@江宁婆婆则持不同意见。为此,陈大夫用该麻醉药做实验,将自己捂晕,目前相关视频已删除。之后陈大夫致歉,并表示已报警自首。

  对于普通“吃瓜群众”而言,医生的专业素养值得信赖,警察的办案经验也有说服力,加之话题关注度高,因此双方一展开观点交锋,即引来大量围观。而单从此次实验来讲,对特殊药品管理也不无启示:涉事医生醒来后,误认为该麻醉药为管制药品,其行为可能涉嫌违法,因而报警自首,之后却被告知此药不在管制范围。其中的管理模糊地带,显然需要厘清。

  一个常识是,能将人捂晕的麻药是存在的,至于捂晕需要多长时间,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5秒也好,60秒也罢,争议的意义其实并不大。就此事而言,涉事医生竟拿自身做小白鼠,还将实验过程录成视频播出,虽并无教唆初衷,但方式明显值得商榷,也失去了科普应有的分寸。

  首先,做类似实验,更科学的方法或许是,设计实验,可选择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与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而非用自己身体去承担此间的风险。

  其次,将其播出,也可能客观上起到教唆效果。该麻醉药因存在多重管控标准,导致其在获取的过程中有漏洞可寻,其麻倒人的作用又使其极易被滥用。到头来,无论是对该麻醉药的随意使用,还是自己拿自己做实验,在大V示范效应与视频诱导效果下,都可能起到不合宜的教唆作用。

  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生开通了自媒体账号,在普及医学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像这次带有赌气性质的科普交锋,就有些过了——毕竟,科普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不要变成教唆和误导他人。

  □罗志华(医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