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时事周刊·访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时事周刊·访谈
上一篇

创新驱动

王海燕 强化国家科技力量要把资源打通盘活

2021年03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海燕。新京报制图/赵斌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海燕认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除了加强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还要关注科技创新型企业,要把平台、项目等打通,发挥体制优势,把资源盘活,好钢用在刀刃上。

  创新能力需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新京报: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环境和形势如何?为何对创新驱动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

  王海燕:近些年,我们科技和经济发展很快,这首先得益于我国体制机制优势,同时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外部大环境看,国际上出现了逆全球化的苗头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趋势,这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严峻挑战。另外,资源的消耗,使我国近些年一直面临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的压力。

  所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性是非常现实的,内外部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共同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新京报:我国科技创新有什么优势?还有哪些关键问题要突破?

  王海燕:我国的科技创新优势明显。首先是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之下,我国调动资源的能力有目共睹;其次,我国有完备的工业体系,产业布局涉及方方面面;三是市场优势,我国人口多、需求大;四是具备较好的物质基础,我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包括科研经费的增长等,都是建立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这次有效抗击疫情也体现出物质基础的优势;五是人才储备优势。我国科技人员总量大,总体受教育水平和国民科学素养提高很快,如果能够通过产业调整转型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人才储备的优势就能激发出来。

  如何破解“创新能力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中央已指明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突破口。建立国家实验室、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环。此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相当丰富,还涉及科技创新型企业、平台、项目、人才等,要通过制度创新把这些资源盘活,好钢用在刀刃上。

  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

  新京报:我国强调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目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如何?还能从哪几方面加强?

  王海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些领域处在跟跑、并跑阶段,也有一些已经在领跑。如何加强基础研究,长期以来大家讨论的焦点主要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也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首次突破6%,改变了长期以来徘徊在5%的状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我认为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把基础研究细分为好奇心驱动的纯基础研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近期我们遇到的跟“卡脖子”技术有关的基础研究就属于应用基础研究,这两方面都要抓。

  纯基础研究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是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投入,而应用基础研究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紧密相关,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甚至应以企业为主。《纲要草案》提到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这个导向特别好。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