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刘志让:
|
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火星探测,近年来中国航天通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实现了多个“首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刘志让表示,过去一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实施了34次发射任务,将80颗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
2021年,宇航发射将继续开启“超级模式”,载人航天空间站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计划完成天和一号核心舱,天舟二号、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十三号载人飞船等5次发射任务。天问一号将于5月实施我国首次火星着陆和巡视,全年宇航发射次数将首次突破40次。
“十四五”期间,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有哪些计划?长征五号发动机实现了哪些突破?新一代运载火箭更新换代已被列入规划,目前有何进展?新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对刘志让进行了专访。
谈发动机技术
长征五号发动机突破了40多项新技术
新京报: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也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应用性飞行,在大火箭动力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创新?实现了哪些突破?
刘志让:长征五号应用了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的氢氧发动机,这两型发动机不仅采用了绿色环保推进剂,研制过程中还突破了40多项新技术,研制了新型高温合金、高强不锈钢、铜合金等几十种新材料,发动机综合性能实现了跨越,奠定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动力基础和工业体系。
新京报:火星探测两年才有一次发射窗口,如何做到发动机确保零窗口发射?
刘志让:为了确保“天问一号”的准确发射,我们提前着手开展了发动机的可靠性提升工作,解决了发动机研制中暴露的问题,解决了氢氧发动机等产品的薄弱环节改进和验证,确保发动机研制进程顺利,方案稳妥可靠,产品状态和质量稳定。
新京报:你曾经说过,发动机的推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怎么理解?
刘志让:从1980年到1989年的十年时间,我国运载火箭总共只发射了12次,平均每年仅为1.2次;而2020年我们国家实施了34次宇航发射任务。在这一串串数字背后,作为火箭和飞船动力之源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更是担负起了先行官的角色,保障了国家重点型号飞行产品所需要的所有动力系统的研制周期与研制质量。
人们形象地把发动机比喻为火箭的“心脏”,面对近千吨的火箭,发动机在点火的瞬间爆发,帮助发动机产生巨大推力,推举五十多米高的火箭一飞冲天,完成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任务。液体火箭发动机是高温、高压、高热流密度的复杂系统,融合了热力、气动、燃烧、流体等多个学科,涉及机械、材料、化工等多种行业,发动机推力大小决定了火箭的运载效率和进入空间的载荷大小,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进入空间、利用空间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谈火箭发射
2025年新火箭发射次数将达50%以上
新京报:新一代运载火箭更新换代已被列入规划,有什么进展?
刘志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支持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航天报国、航天强国”为初心使命,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六号、七号已经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加快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是体现大国担当、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以航天强国建设为目标,以满足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和各类发射任务为牵引,策划了新一代运载火箭替代常规推进剂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策略,确定了2025年实现新火箭发射次数达到50%以上、2028年实现新火箭发射次数达到80%以上、2030年实现全部更新换代的目标。
新京报:今年两会上,你关注哪些热点,带来了哪些建议?
刘志让:我对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这为我们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建议国家加快部署推进重型运载火箭及发动机研制立项、先行启动大推力发动机试车台建设、进一步支持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转型和能力提升,为建设航天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谈重型火箭研发
“十四五”进一步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研发
新京报:中国重型运载火箭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十四五”期间,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有哪些计划?
刘志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大国博弈日益加剧,航天科技成为抢夺战略制高点和主动权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领域之一。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要按照“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的思路加快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保障条件建设,加快大推力发动机研制立项和试验条件建设,为进一步提升进入太空的能力做好动力支撑。我认为,“十四五”期间会取得阶段性的具有展示力的成果。
新京报:你所在的航天六院作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今年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能否介绍一下今年的重大发展方向?
刘志让: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作为我国唯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当前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产能与“十四五”末的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还有差距,加速提升液体动力技术创新水平和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的能力迫在眉睫。
为此,六院提出了统筹推进三年质量能力提升工程、液体动力创新发展、产业化转型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卓越产品行动,用奋斗谱写液体动力支撑航天强国新篇章。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