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微观“两会”

2021年03月1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6%不低了”,要的是“走得稳”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面对“2021年GDP增长目标为6%以上”相关问题表示:

  我们说6%以上,6%不低了,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100万亿元,增长6%就是6万亿元,这要放到“十三五”之初,需要8%以上增速才能达到。而且我们说6%以上是开了口子的,实际过程中也可能会增长得更高一点。但是我们不是在定计划,我们是引导预期,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尤其是和明年、后年的目标相衔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否则会扰乱市场的预期。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

  微观:

  “不是在定计划,而是引导预期”,无疑道出了今年GDP增速目标设为6%以上的深层意味:GDP增速目标设置,追求的并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高速增长”本身,而是营造稳中有进的预期;着眼的不是一味求“快”,而是连续性与导向性。

  “6%以上”的增速目标设定,既不片面追求增速必须“超过8%”,也不排斥实际增速“高于8%”。最重要的是秉持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以合理基准“航速”稳定市场预期,让经济增速跟民生、生态等其他指标平稳衔接、协调发展,让中国经济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侃人(媒体人)

  “异地报销医疗费”,为公共服务做加法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很多老人是异地养老,经常为异地报销医疗费奔波烦恼,这个问题应该下决心去逐步地解决。今年我们要扩大跨省直接报销的范围,明年年底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不能让老人为此烦心。还有些事看似不大,政府工作人员多费些心,就可以让老人和家庭多一点舒心。

  微观:

  如今,出于和子女团聚、帮着带娃等原因,越来越多的老人都成了“随迁老人”。但年长体弱的他们,一旦患上重病或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经常不得不被“逼”回参保地,苦不堪言。当然,为异地报销医疗费奔波烦恼的,不只是老人——这是许多流动人口共同的痛点。就此而言,明确为实现医疗费用异地直接报销标明时间表,解决的是民生痛点,带来的是民生利好。

  这些年来,随着政务服务基础设施的渐次完善,“异地办事”的愿景不断照进现实,打通异地看病的堵点,也需要在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上下功夫,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医保报销真正便民。本质上,体现民本、改善民生,就需要这样秉持“民生痛点导向”,用优化办事流程换来人们的舒心,用公共服务便利度做加法换来民生获得感的乘法。 □和光(媒体人)

  “还是让市场唱主角”:用保企业来保就业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针对就业问题提到,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他表示,我们也很明确,就业还是要让市场来唱主角,也就是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

  微观:

  从去年“没制定GDP增速目标,但制定了新增就业目标”,到今年的“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将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中央层面对就业的重视可见一斑。究其原因就在于,“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

  而保就业,靠的绝不只是行政手段“包办”,更要靠市场力量,要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让市场在保就业的舞台上唱主角。企业就是现存的就业容纳器,扩大就业,还得“输血”与“造血”并重,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置于疫情背景下看,要让市场主体走出疫情之困,让更多人更好地就业,还得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金融支持,为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输送养料,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达到“保住企业”也“稳住岗位”之效。 □梅堂(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