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北京新闻

李大钊 在北大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

2021年03月1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13年东渡日本,随后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1920年秋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7年4月6日在北京被捕入狱,4月28日惨遭反动军阀绞杀,牺牲时年仅38岁。图/李大钊故居管理处提供
李大钊故居的堂屋内景。李大钊故居管理处供图
2019年9月5日,北大红楼。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2008年3月16日,万安公墓,李大钊墓。资料图片/李飞 摄
扫码观看
李大钊在北京的那十年

  【开栏语】

  初春,行道树开始抽枝。下班路上,顺便逛逛东交民巷,发现路两侧独特的建筑景观,也发现了“建党伟业”开创时期的一段历史讯息。90多年前,李大钊在这儿被捕、赴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短暂的一生彰显爱国情怀、厚德品格,在北京生活的十多年,也是他播撒革命精神的重要足迹。

  1921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新京报与北京市文物局合作,开设“寻迹”栏目。我们想寻着革命先驱在北京的足迹,凝望一百年前的理想与信念,仅此以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掷地有声的对联,出自我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之手。

  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在他38年的短暂人生中,有十年是在北京度过。

  在文华胡同24号院,他发表各种文章182篇,文字超过50万字,还用旧风琴教孩子们唱国际歌;在北大红楼,他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党小组……

  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居住近四年 工作之余教子女唱国际歌

  初春的北京依然料峭,文华胡同24号院(原北京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院)的李大钊故居门前,一笼鸟雀唧唧作响。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在这里居住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这处住所除正房是起脊建筑外,厢房和耳房都是平顶的,这种造价低廉的院子,当时一般居住者都是平民老百姓或是穷人,堂堂的北大教授怎么会住在这里?李大钊曾用一句话解释,‘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李大钊故居管理处主任刘洋说。

  堂屋悬挂着一副对联,即广为人知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刘洋介绍,李大钊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杨继盛的气节,也很欣赏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一诗句,便在此句基础上,取陆游《文章》一诗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改写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院子的西厢房陈设着一架老式风琴。据李大钊大女儿李星华回忆,李大钊经常去东边头发胡同的小市场淘一些旧家具和旧书。一个夏天的傍晚,李大钊带着孩子淘到了一架风琴,回来后放在书房的西墙下,到厨房打了一盆水擦了又擦,把琴擦得乌黑锃亮,像新的一样。紧张的工作之余,李大钊常将子女召集到这个房间教他们唱国际歌,对他们进行教育。刮风下雨的时候,李大钊还用雨声和琴声掩盖唱革命歌曲的声音防止别人听到,用雨声和琴声掩盖他们召开重要会议的声音,防止敌人窃听。

  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发表各种文章182篇,文字总量超过50万字;参加各种会议120次,包括共产党三大、国民党一大等;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不算讲课)。

  “那个时候,李大钊已经是北大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加上稿费,每月收入能达到300块大洋左右,完全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却常常入不敷出,据后来统计,他把薪资的三分之二都拿出来支持革命工作,剩下的三分之一还经常接济贫困学生”,刘洋告诉记者,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得知此事后,专门吩咐学校会计,把李大钊工资的一部分直接交给他的夫人赵纫兰,避免出现家里无米下炊的情况。

  北大红楼

  将旧式藏书楼改革成现代化大学图书馆

  在京期间,李大钊主要的办公场所,是位于如今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北京大学红楼(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即原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民国初年,北大图书馆虽有所发展,但缺乏远大规划,管理混乱。1918年1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着手进行改革,北大图书馆很快从旧式藏书楼转变成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开始跻身国际先进图书馆行列。

  正是在这里,李大钊写下《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坚信“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到1922年初,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从最初的19人增至60多人,后来一度发展到200多人。

  1920年7月,李大钊受聘为北大教授,后来,他率先在北大及其他高校开设《唯物史观》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引入教学,通过大学讲坛宣传马克思主义。

  北大红楼现存一份1923年北大政治系学生马昌民《唯物史观》试题答卷,试题为“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答卷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清晰,论述正确。李大钊给这份答卷评了95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大钊在北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情景。

  另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2月的一天,为躲避北洋政府的拘捕,陈独秀由李大钊护送去天津。途中,二人相约在上海、北京分别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

  1920年3月,李大钊在红楼图书馆主任室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建党问题。李大钊还介绍维经斯基到上海会见陈独秀。继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后,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图书馆主任室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并担任小组负责人。他当众宣布每月捐出个人薪俸八十元为小组开展各项活动的费用。

  万安公墓

  狱中22天受尽折磨 从未泄露党的机密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李大钊女儿李星华所著《十六年前的回忆》里记录了那一天。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讲解员程博介绍,李大钊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领导的北方革命斗争引起了北洋军阀和反动政府的恐慌和仇视。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北京后,对李大钊的行踪和藏身处进行了秘密搜查,并于1927年4月6日派出军队逮捕了李大钊等进步人士,关押在西交民巷京师警察厅。“在狱中的22天,李大钊扛过了多次秘密审讯和百般折磨,从未泄露党的机密,最终被施以绞刑。”

  李大钊就义后,他的灵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直至1933年4月,中共河北省委发动北平市民公葬李大钊烈士于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形成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许多参加者为此而被捕,甚至被杀害。

  “事先为李大钊准备的墓碑,由于当时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只能与灵柩一同埋葬于地下。后来,北大师生与生前好友又决意为李大钊重新立碑,为了体现李大钊死于非命,碑上的生卒年月一栏,用的是‘死于’而非‘卒于’;同时,为了保护未曾暴露的、同样从事革命工作的李大钊之子李葆华,碑上所列子女只有四人。”程博告诉记者。

  ■ 声音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侯且岸:

  李大钊的一生只有短暂的38年,其中留学日本和在北京任教期间,是他生命的“黄金十年”,是他铸造性格、形成思想的关键阶段。

  提起李大钊,很多人想到的是他为共产主义献身,却不太了解他思想文化上的贡献。在我看来,李大钊是一位共产主义先驱,同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富有启蒙精神的学人和思想家。

  1914年9月,李大钊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1916年5月,为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在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和文凭的情况下他回到国内。尽管如此,他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中唯一具有完整留学经历的人。

  去日本前,李大钊深感学识不足,下决心深研政理。中国传统政治留下来的东西,在他看来是权术,而非学术、理论或者学科。

  留学期间,李大钊读的是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的经济学,准确说是政治经济学。现存档案显示,1915学年,他成绩最好的一门课是古典经济学原著研究,高达87分。早稻田大学是用英文教学的,可以想象,这对一个从中国走出去的年轻人来说难度有多大。

  正是因为在早稻田打下了西方经济学的良好基础,李大钊才会成为中国第一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高级知识分子。

  1918年底,在章士钊的介绍下,李大钊进入北大工作,到1925年8月离开北大,他一共在这里工作了七年多。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开设了唯物史观课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课程引进了北大。当年12月2日,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社团,李大钊的名字列于8位发起人之首。

  李大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首倡者和促成者。他在国民党中的政治地位甚至比在共产党中的还要高——他是两届国民党中央执委,还是孙中山钦定的国民党一大主席团成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如果谈到李大钊给共产党和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想引用他的一句话,“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也就是说,李大钊是最早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

  新京报记者 张畅 马瑾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