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春季书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春季书选

春季书选

2021年04月0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

  作者:周思成

  版本: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

  比起宋明两朝之覆灭,金朝的灭亡,似乎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盲点。宋元对峙的崖山之战往往能唤起国人激荡感慨之心,但蒙金的中都围城之战,却罕有人关心。尽管这场攻防战的惨烈程度,与崖山海战不相上下。甚至多年后,花拉子模的使者还能看到被害者骸骨垒起的惨白山丘。金朝末帝金哀宗在宋元两军夹攻城破之际自缢殉国的悲剧,也不啻于四百年后崇祯吊死景山以殉社稷的惨痛。但这些历史记忆却如此淡薄无闻,及至今天,除了专门历史研究者外,几乎无人知晓。金朝灭亡的历史,也常常被当成蒙元铁蹄统一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被轻易略过。

  周思成的《隳三都》正是对这段被忽视历史的一次重新发掘,通过蒙金之间三场大规模围城攻防战为主线,展现了金朝覆灭的全过程。围城战作为战争史最经典的战例,历来分析往往更着眼于战略战术等技术因素。而本书在技术分析之外,更着眼于围城中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围城提供了一个生死存亡的极端环境,蒙金的对峙中,金朝内部的权力更迭和天灾人祸所造成的种种冲突,都在围城中达到极致。通过对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与政治、战争的动态互动,直戳金朝灭亡的深层原因:所谓的朝代兴亡,大势所趋,很可能不过是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机下做出的错误的决策,碰巧遭遇了对方正确的决策而已。但遗憾的是,身处历史之中的人,无暇考虑自己的决策究竟是错误还是正确。而错误一旦犯下,也再没有改正的机会。

  《美食与文明》

  作者:(美)蕾切尔·劳丹

  译者:杨宁

  版本: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年3月

  食色性也,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先贤谆谆教导言犹在耳,意思也很明显,吃喝并不肤浅,其中自有深意存焉。但食物之中究竟存有何种深意,不同领域的学者也做出各自解释。《美食与文明》一书的作者蕾切尔·劳丹却跳脱出食物本身,而转向烹饪食物的方式。一如作者所言,食物乃是维系生物生存之必须,但唯有人类能够通过烹饪的方式对食物进行加工。一如原始人类使用火焰烹煮食物的熟化过程,促进了大脑的进化,让人类可以用头脑创造文明。可以说,烹饪创造了文明本身。

  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获取和烹饪食物的方式。前者以铁石刀兵获取食物,其烹饪方式也显得粗犷豪放,以配合其游牧生活;后者需要驯化谷物,悉心照料,将其碾碎为粉,揉制成团,或烹煮、或发酵烘烤,精细化的烹饪方式,塑造出复杂的分工社会,也构建出农业文明相对复杂的等级性。帝国的兴起,将烹饪方式化而为某种帝国特质的表现,随着帝国在地域上的扩张,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被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之中,而不同帝国间的接触与碰撞,又互相交换着不同的烹饪方式,烹饪成为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提供了在对抗中互相融合的可能性。全球时代,通过烹饪构建起的多元文明,则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而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征服-扩张的叙事模式了。从这一意义上讲,你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

  《帝国之路:通向最高权力的拿破仑,1769-1802》

  作者:(法)帕特里斯·格尼费

  译者:王雨涵/黎炜健

  版本: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年3月

  拿破仑的名字就像暴雨中直击地面的雷电,带给历史的震撼少有人及。从法国大革命中的普通军官,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的跃升之途与传奇经历,起伏跌宕之势,犹如紧紧扼住了命运不羁的缰绳。因此,拿破仑的生平总是引起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从夏多布里昂,到埃米尔·路德维希,从梯也尔到马德楞,从乔治·勒费弗尔到威尔·杜兰特,拿破仑的生平被数代人所撰写,他的形象,也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竞相勾描的对象。在中国,自1833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刊登了第一篇拿破仑传记《谱姓:拿坡戾翁》以来,至今刊行于世的拿破仑中文传记,已经不下百种。关于拿破仑的种种奇闻轶事,也成为公众脍炙人口的坊市闲谈。

  但相比以前的拿破仑传,这部厚达812页的《帝国之路》却并非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拿破仑传记,作者格尼费以史家严谨之笔驱散了萦绕在拿破仑身上的种种神话,将其投入19世纪的历史洪流之中,与时代周遭的诸多人物同台登场。与其他传记将拿破仑作为聚光灯下的主角相比,格尼费的拿破仑传更像是一把解剖刀,他以一种外科手术式的精准视角,将拿破仑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一剖开,以技术性的方式进行精细解读。拿破仑的个人意识自然是指挥他行动抉择的动力,但他作为时代之子,血管中同样涌动着从启蒙到革命再到浪漫主义的时代因子。而那些如同毛细血管一般的细节,同样在格尼费精准的笔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每一个事件纷繁复杂的因果链条宛如一幅细致入微的解剖图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

  《亚当夏娃浮沉录》

  作者:(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译者:生安锋 等

  版本: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月

  一直以来,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和争论从未停止,各方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出发,试图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去往何方。但毫无疑问,最具吸引力的仍然是《创世纪》中的亚当夏娃故事。许多个世纪以来,它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性地塑造了有关人类命运的诸多概念。

  在《亚当夏娃浮沉录》中,新历史主义学派代表性学者格林布拉特依托大量详实的资料,为我们回溯与还原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这场“原罪”的认知与解读。从它在西亚的起源,到它在后达尔文主义世界中备受争议的处境,亚当夏娃的故事不仅是人类欲望与恐惧的漫长历史,更是关于堕落与救赎、性与婚姻、工作与娱乐等的观念变迁史。格林布拉特凭借跨学科的广博视野与生动优雅的文笔证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从未过时。讲述它、阐释它、辨析它,仍是我们今天追问自身存在的重要方式。

  《法度与人心》

  作者:赵冬梅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月

  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常常喜欢总结历朝历代制度之得失,试图概括出规律用以指导当下。这种概括固然凝练,但也可能因裁剪了复杂的事实而失之片面。在这本《法度与人心》中,赵冬梅以自己的专长宋史为论说核心,纵贯中华历史,试图对这些有关人与制度关系的“历史常识”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法度与人心》在史家一贯的理性客观之外,也持有对历史的“同情之理解”。帝制时期中华的政治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中的巅峰和转折都出现在宋朝。其中关键的变量则是君主能否坚守“江山社稷”、君臣之间人格平等、广开言路等理念。这种贯通的视角,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并非始终向前。而在“政统”之外,“道统”同样在良善的政治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