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春季书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春季书选

春季书选

2021年04月0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2000年以来的西方》

  作者:刘擎

  版本:一頁丨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年4月

  新一季《奇葩说》的播出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和兴趣关注到学者刘擎。事实上,过去十八年里,刘擎每一年都会发表一篇关于西方思想界的综述评论。在刚刚过去的3月,他的《2020西方思想年度评述》如约而至,让我们得以再次驻足与反思兼具转折与戏剧性的这一年。新近出版的《2000年以来的西方》则收录了他自2003年到2019年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文章。与大部分梳理性质的文章不同,刘擎的思考主线始终是稳定而清晰的:追溯西方自由主义的发展,探讨技术文明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关照个体身份的认同问题。也是遵循着这一条主线,我们得以对过去二十年西方社会的思想脉络有了全景式的扫描与认知。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过去二十年不仅是全球秩序急速变动的时期,也是中国进入西方主流视野的过程。在此意义上,这本书也为我们检视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供了观照与反思。

  《李济传》(再版)

  作者:岱峻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1年1月

  20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1896-1979)是第一位独立主持现代考古的中国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领导河南安阳的历次殷墟发掘及其出土器物的搬迁、研究和出版等工作,让殷商从传说变成信史,进而引发一场史学界的大变革。

  《李济传》是国内外关于李济的第一本传记,内容包括了传主的早年求学经历,从南开到清华园的教学生涯,主持安阳殷墟和山东城子崖的考古发掘,抗日战争期间流寓西南,以及晚年的台湾生活。李济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见证人和亲历者,本书充分还原了李济与王国维、徐志摩、傅斯年、胡适、李约瑟、费正清等人的友谊与交往。《李济传》初版于2009年,主要依赖李济儿子的口述记录,而当时两岸重要学人的大量档案还未公开或出版。此次全新修订版新增六万余字内容和大量独家照片,不少章节推倒重写,通过这些史料互证的叙事丰富了一个时代的群像。

  《与时俱进的启蒙》

  作者:徐贲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21年1月

  《与时俱进的启蒙》首先是一本面向历史的学术作品,徐贲对启蒙传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并对启蒙的社会传播条件、过程,以及对梁启超等中国思想家的影响之类问题提出了比较独到的评述。本书同时如书名所述,更是一本“与时俱进”,面向当下和未来的作品。在被称为所谓“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潮流之下,知识分子不再拥有过去那样的知识权威,在大众面前,似乎若不放弃启蒙者的姿态、俯下身去迎合,其本领就毫无用武之地。

  知识付费、社交媒体带来碎片化的观念与知识,方兴未艾的种种后现代思潮让人们轻视崇高,人文价值受到挑战,再谈启蒙确实是一种奢望。这正是徐贲在本书中所担忧的,他希望通过历史的追溯重申启蒙在当下的价值、意义,认为如果因启蒙被轻视而放弃它,那么人类社会实现更好的进步愿景将变得困难。

  《九十年沧桑》

  作者:乐黛云

  版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1年1月

  《九十年沧桑》是乐黛云先生的最新自传和心灵独白。在这本回忆散文集中,乐黛云回顾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学经历,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一系列坎坷曲折,以及八十年代回到教学岗位之后的随想。经历过时代动荡与人生坎坷,“大器晚成”的乐黛云直到五十岁才重新走上学术之路,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出众的学术组织能力,成为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成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设立硕博士培养点,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担任要职,可谓“既开风气也为师”(陈平原语)。

  在八十年代“文化热”中,乐黛云担任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影响了一大批散布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人与知识分子。今年恰逢乐黛云先生九十岁生日,《九十年沧桑》的出版,也可视作是向乐黛云这一代学术与风骨兼具的知识分子的致敬。

  《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作者:杨华

  版本: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在传统的乡土中国,熟人社会中的礼俗规则遵循着特殊主义的逻辑,指导着农村人处理公与私的问题。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人口流动等因素不断冲击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代农民的行动逻辑、交往方式与价值取向也在发生转变。

  《陌生的熟人》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的学术随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杨华所在的“华中乡土派”延续着“乡土中国”的理论框架,以深入的田野调查来研究农村社会及其转型过程。中国农村正在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这既是这个研究团队多年研究的结论,也是本书的出发点。《陌生的熟人》写作的切口非常小,行文采用“一事一议”的风格,多以农村社会的现象观察入手,进而分析背后的社会结构成因。农村社会的纠纷调解,人情往来,基层选举、乃至农村自杀案例研究,反映农村社会变化的各项议题均有涉猎。作为一本大众向读物,随性的语言风格能够帮助非专业读者了解当代农村社会的交往逻辑与价值转向。

  《私房钱:家庭里的权力、亲密关系和隐性财产》

  作者:邢朝国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0年12月

  家象征着合作、分享、爱和牺牲,因此也被诗意化地赞誉为“港湾”,在这里,我们渴望人与人之间实现无间隙的融合。私房钱则是对这一家庭想象的有形挑战。这是隐藏于某个家庭成员“裤腰包”的财产,一般不参与家庭内部共同的收支计算。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有悖于家庭生活伦理的隐性财产,实际上向来也是得到允许的。

  邢朝国在农村家庭的田野研究《私房钱》,则是在探讨私房钱比较复杂的道德处境。私房钱并非只是用于个人支出,在老一辈的观念中它也可能用来救急,应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即便是用于个人支出的私房钱,也可能在个体越来越独立的情形下维护成员与家庭的关系。固然女性通常是家庭共同财产的管理者,但私房钱却更能反映她们的实际位置,尤其当贴补娘家的私房钱受到抑制或不被道德认同之时。作者本人的青少年回忆和访谈对象的鲜活材料在展现家庭生活结构之余,想必也会唤起我们的记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