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博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博物

如何捕获一只神兽?中世纪动物的辨识指南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爱的动物图鉴》,约1300年,里夏尔·德·富尼瓦尔著。
《中世纪动物图鉴》
作者:[法]米歇尔·帕斯图罗
译者:王烈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年5月
捉老鼠的猫咪,今天我们常说“小猫咪能有什么坏心眼呢?”但在中古时代的动物图鉴中,猫扮演的却大都是狡猾奸诈的角色。博物志和寓言集的作者指责猫会巫术,能未卜先知,预见未来,但偏偏不将预见的结果告知人类,而是一言不发,假装不知,却又会在灾难发生前采取行动。所以猫很虚伪。但考虑到人类的本性,总是对那些预言灾难的谏言直士感到恼火,却喜欢天天奉承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之类的谄媚之徒,所以与其说是猫虚伪,倒毋宁说是人类讳疾忌医、好佞远正,所以猫才不得不独善其身。在中国古代笔记中,猫常被认为能说人话。清代笔记《履园丛话》中就记载了一只会说人话的猫。一天,这只猫在床榻上睡觉,有个好事的家伙非要问它究竟能不能说话,猫抬头瞟了他一眼,答道:“我能言,何关汝事!”
龙在中世纪的人心中,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之所以你见不到,是因为龙变化多端,所以你看不见它罢了。在中古博物学家笔下,龙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但有爪子和翅膀,能上天入地,水中遨游。每个神话传说中的勇士,都应该杀死一条属于自己的龙。大概正是因为英雄们渴望证明自己而对龙滥捕滥杀,所以导致龙这种居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变得极为罕见了。根据记述,龙的故乡是埃塞俄比亚,它的口鼻能喷出火焰,鳞片散发着鱼腥味的恶臭,但没有毒,它最厉害的武器是长长的尾巴。在中古时代的动物图鉴中,龙可以用尾巴杀死大象,但大象垂死之际,也会将自己沉重的身躯压在龙身上将其压死。在中世纪神学家眼中,龙与象两败俱死的争斗象征着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因为龙与象死后,象正义的灵魂会升入天堂,而龙邪恶的灵魂则会堕入地狱。这种“死后胜利法”,不能不说逻辑真的很清奇。
塞壬,又被称为“美人鱼”。但根据中世纪博物学家里夏尔·德·富尼瓦尔在《爱的动物图鉴》中记载,塞壬共分为三种,“两种半女半鱼,另一种半女半鸟。三种都善音乐,或吹号,或弹竖琴,或歌唱。旋律醉人,如果听到,不管多远都会前去,靠近时就会睡着。塞壬见人睡着就会将人杀死”。尽管塞壬以歌声引诱人踏入自己设下的死亡陷阱,显得颇为狡诈,但富尼瓦尔还是写道,“我不会指责你背叛,我被你的歌声吸引,自寻死路”——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星巴克用塞壬做店标了吧?
雁树是一种奇怪的物种,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据说这种动植物生长在水畔,枝头会长出一只只大雁,这些大雁成熟后,会脱离雁树寻找食物,之后又回到树上挂着,就像果实一样。17世纪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其编纂的《中华舆图集》中介绍说湖北有“河池鸟湖”(Hociniao Lake,按,当为洪湖之鸟湖),湖被树木环绕,树叶落于池中则化为黑鸟,应该是将这种西洋雁树的传说移植到了中国。
头戴王冠的狮子,不愧为中古动物寓言中的“百兽之王”(rex amimalium)。在神话传说中,狮子是陆地上最凶猛强大的动物,一如力量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狮子在寓言中的形象也有正邪之分,它既可以用来比喻残暴诡诈的君主,也可以象征英勇无畏的英雄。譬如《旧约》中先知但以理身陷狮坑中的狮子,就象征了帝王残暴的力量被神所调伏,力士参孙杀死狮子,则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
在中古时代的寓言故事中,狮子常被作为王者的象征,狮子用尾巴击打地面,是用正义的力量感召世人远离邪恶,它的勇敢正义,也是王者的美德。别具趣味的是,从古代开始,如巴比伦、埃及乃至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君王都喜欢彰显自己与狮子搏斗的勇武情景,但同时,他们又喜欢自比为狮子。如此说来,斗狮子就等于斗自己,不能不说是种讽刺。

  书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类似,来到世上都要漂泊,书或许要比人的寿命更长久。当然,这只是少数幸运者,还有更多的书消失了,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中世纪的手绘本穿越到当下,令人错愕难当,时空的阻隔消失了。这些珍稀的手绘本难得一见,所幸我们早已学会了生产高仿品,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孤本复制千万件,如此高效的无性繁殖,怕是古人想不到的。

  《中世纪动物图鉴》可以使时间暂停,颜料的颗粒感也清晰可见,伸手触摸,却是一片平坦,颜料是模拟的。

  中世纪的手绘本散落在各地的博物馆中,在恒温恒湿的状态下保存,有些纸页已经脆弱不堪,手指轻轻触碰,都能变成粉末,只能躲在玻璃柜中。沉睡在书中的古老神话,也似这般局促不安。

  素人手迹,视觉奇观

  贴了金箔的手稿堂皇富丽,映得锯齿獠牙也有了端庄的意味,手稿中的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头四足兽,弓着身子作紧张状,似乎是遇到了天敌,无需知道这头四足兽是什么,也可感受到这种紧张,这便是素人艺术的质朴动人之处。狮子的鬃毛凌乱,笔触轻盈,来自信笔涂抹,画师的惬意似乎就在眼前,所绘动物虽然难以辨识,却在展示它的身体特征。由此可知,绘制动物时,是倾注着情感的,几百年后还能感知到,这是手绘的魅力,足以穿越时空的阻隔,让今天的我们知道,古昔曾有一人,在描绘狮子时的欢欣。

  来自中世纪的动物图鉴,古拙而有童趣,一派天真烂漫,这是图像史的宝库,总有人从中发现有趣的题目。在中世纪的故纸堆中寻找动物的痕迹,自然是一项有趣的工作。《中世纪动物图鉴》的作者米歇尔·帕斯图罗是研究中世纪动物纹样的专家,在他的搜集之下,中世纪动物一一麇集,汇聚为奇幻动物园。

  在这琳琅满目的藏品之中,鲜艳的色彩更能撬动人的眼睛,手绘本的优势在于,色彩凝聚在动物的各个身体部位,还在背景中做了大片的填充,将那些孤单的动物在画面中衬托出来,那是动物的舞台,背景色就是宽大的幕布。手稿中的彩绘,在矿物颜料的加持之下,焕发着宝石般的光彩,也有些颜料提取自动物和植物。得到纯正的颜色并非易事,提取颜料如同炼金术。有一种鲜艳的红色,就是来自地中海东部,此处栎树上的一种甲虫当中含有这种红色,耗费许多虫子才能积累起一点红色,因而价格昂贵,这样的红色却有着璀璨的光泽,令人过目不忘。能用得起这种颜料,则被视为泼天的豪奢。

  为了使矿物颜料溶解,并且附着在羊皮纸上,画师使用了调和剂,酸性较强的驴尿一度大受画师的欢迎,还包括粪便。想必那时的手稿本上充斥着奇异的气息,那正是来自动物身体的气息,与画面中的动物相得益彰,至少在嗅觉上,是极为真切的。

  一本书制作成功,洋溢着雨后丛林的温热蓊郁,猛兽的金黄填补了山石树叶间的缝隙。那时的手稿本与大自然意气相亲,绘画的材料也要从自然界中去寻得,为了视觉上的奇观,画师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他们用动物皮毛做封面,用骨头做支架,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从内到外,都充斥着动物的踪迹。工业时代还没有降临,一切充满了野性,就连书也是狂野的。今天再看这些手稿本,不知页面上的气息是否早已消散?

  动物形貌,如何分辨

  中世纪的动物形象,还存在许多谜团。如今,在野外照相机的帮助下,殊方异域的野生猛兽的高清照片也会落在我们手中的屏幕上,纤毫毕现,来自科学理性时代的形象,却因过分真实而显得疏离,就像一份正确答案。而那些变形的珍禽异兽,仍令人保持着永久的好奇心。手稿本的作者们,与造物主相类,在平行空间里,造出了陌异的种群,俨然《山海经》里的变形世界。乍看之下是全然陌生,而细看似乎又有些熟悉的面孔。

  从《中世纪动物图鉴》认出中世纪动物,要费一些周折。该书有足够多的图像可供审视,同时提供了隐秘的方法,可从传世的手稿中将那些动物一一指认出来,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再看中世纪动物图样,便有了与推理侦破相近的意趣。

  手稿里的动物辨识起来有困难,它们出现在各自的位置,大型动物所在之处,占去整页的空间,独角兽的长角伸出边框之外,独自支撑起一片天地。这些动物通常不是来自“写生”,看到图像,几乎识别不出那是什么动物,其魅力在于陌异的体验,同样是四足兽,猴子,猫,狐狸,老鼠,这几种动物几乎难以辨认,它们看上去长得差不多,需要借助外部的符号系统来进行识别,作者称之为“特征链”——由特征组合而成的链条。

  如何分辨一只猫?要看它的“特征链”。猫有时画得与其他猫科动物并无分别,甚至与松鼠、猴子相混淆,可见这画风是多不靠谱。好在还有线索可捕捉,猫的身边往往有老鼠,通过老鼠,就可以确定这是猫。然而,老鼠画得也不像老鼠,这就要看老鼠手里有没有奶酪,偷吃奶酪的就是老鼠。如此一来,辨认一只猫,就要通过“奶酪-老鼠-猫”这条特征链。还有的动物特征写在它们自己身上,有斑点的是豹,有鬃毛的是狮。还有的动物特征是靠故事来支撑,鸵鸟嘴里叼着铁钉,因为欧洲人认为鸵鸟能吃铁。鹤的爪子上抓着石头,因为那时人们认为,总要有一只鹤在夜里值班,为族群放哨,为了防止瞌睡,鹤就会抓举起一块石头,瞌睡时石头落地,便会惊醒,颇有“悬梁刺股”的刚毅。这样的故事,基于当时的认知水准,显然是靠不住的,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限定了动物的形象。借助铁钉和石头的符号系统,来识别鸵鸟和鹤,绘画的写实功能被抛弃了,符号成为画面的核心,简单的符号,却因承担着约定俗成的意义,长久以来散发着神秘的光泽。

  中世纪动物图像是文化史,是观念的集合体,而不是博物志。文化先于博物,动物被赋予了性格,但这些性格似乎又带有偏见,久而久之,变成了固定搭配。譬如狐狸,代表狡猾和谎言,狮子,代表公正和力量,熊,代表懒惰和贪吃。在它们身上,各带有沉重的道德包袱,暗含宗教训诫。这正是人类对动物世界的认知,与图像一样,观念同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

  在人类的视野之内,动物们正在遭遇身份危机,道德的重担压在了它们肩上,怪诞的行为也被安在身上,它们吭也不吭一声。譬如中国人谈论起与“狗”有关的词汇,多带有贬义,而在西方,狗却是带有褒义的,比如幸运儿(lucky dog),对动物的不同态度,便是文化的差异。在《中世纪动物图鉴》里,用中世纪的观念去看中世纪动物形象,便是穿越到中世纪,做一回古人。

  神异动物,似真似幻

  最为激动人心的,当然还要说那些想象中的神异动物——在人们头脑观念中生殖的怪胎。它们远在世界的角落,与此岸世界相互分隔。在秘传的故事中,有探险家远到殊方异域,看到了传说中的动物,这成为值得夸耀的资本,后来却被证明是谎言,这让神异动物的真实性愈发扑朔迷离。对神异动物的求证,曾经是人类探寻外部世界的动力,后来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到来,世界骤然缩小,人类足迹遍布地球的角落,传说中的生物最终没能出现。

  神异动物是对日常经验的冒犯,它们时时提醒人们,世界如此广阔,未知事物如此之多,要从日常当中超脱出来,身在泥淖之中,也不忘抬头仰望天空,一个人的智慧,不必为他周遭的尘埃所困。

  久负盛名的神异动物,当属美人鱼塞壬,在神异动物当中,塞壬算得上是古老的族群,她来自希腊神话,生物学家坚持认为美人鱼只是儒艮产生的幻觉,而在彩绘手抄本中,塞壬是半人半鱼的形象,上半身是美女,下半身是鱼的尾巴,她从波浪中出现,远航的水手受到诱惑,沉迷不知归路,船只沉没,水手成为塞壬的腹中美餐。只有老谋深算的奥德修斯,才能逃出美人鱼的掌心,此外无一幸免。塞壬的歌喉美妙,塞壬的歌声无法抗拒,因而塞壬也代表着致命的诱惑。她出现在手绘本中,是有些劝世的意味:面对诱惑时,宜及时醒悟抽身,免遭不测。

  西方的龙也是来自神话中的凶兽,与中国的龙大相径庭。西方的龙是有脚的大蛇,身上还有蝙蝠般的皮状翅膀,能够飞天入地,它的尾巴力大无穷,能置人死地,它的嘴里能喷出火焰,将一切化为灰烬。传奇英雄圣乔治曾经杀死一条恶龙,后世传诵他的美名,英雄与恶龙结伴出现在手绘本上,互为镜像,这是英雄所面临的困境,恶龙始终与他相伴。正如尼采所言: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类似的神异动物还有雁树——大雁是从雁树上长出来的。这种大雁成熟了就会坠落,像果子一样,而当它们觅食果腹之后,又重新回树上挂着。这或许是对鸟类某种栖息方式的误解,鸟栖息在树上,形成错觉,被当做是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命状态。那时的世界还未能廓清,天地之间还有许多动物未被命名,提到它们时,没有名字可以指代,只能抬手去指。如此混沌而又天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真与幻之间的不明生物,还远不止这些。为何它们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或许正是因为它们对平庸生活的超越,神异动物导引我们上天入地,逃离生活场域,去往未知之乡,这才是它们至今保有生命力的密钥。

  □盛文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