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速滑馆4月7日正式开始竞赛测试
| ||
| ||
| ||
| ||
| ||
|
志在“打造平原上最快的冰”的国家速滑馆,4月7日正式开始竞赛测试。据场馆团队介绍,目前场馆、竞赛组织等方面工作运行良好。“运动员对场馆设施、冰面、竞赛组织、后勤服务等非常满意。”
新京报讯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重要的标志性新建场馆。作为此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大道速滑的场馆,4月7日起,“冰丝带”首秀测试。
“冰丝带”取得初步成功
昨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冰丝带”,据场馆团队介绍,目前场馆、竞赛组织等方面工作运行良好。
国家速滑馆场馆主任武晓南介绍,昨日是相约北京速度滑冰比赛的第二天,经过4月7日首日开赛的检验,以及专业运动员的比赛和试滑,“冰丝带”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运动员们对冰面都有很好的反应。
在比赛成绩上,武晓南说,测试也产生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第一批场馆纪录,7日男子500米和女子500米的成绩都令人非常欣喜。“在接下来几天的速度滑冰比赛中,我们将进一步通过比赛实战来磨合整个场馆设施,同时也锻炼运行团队,相信通过这次测试活动,在未来测试赛和冬奥会举办过程中,为我们奠定良好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
场馆内蓝色主色调获得运动员好感
国家速滑馆内,蓝色成为场馆的主色调。武晓南告诉记者,1月份首次完成制冰时,曾有记者让他用最简单的词来形容现在的速滑馆。“我说是桂华流瓦、冰轮转腾。我觉得整个色调特别符合玉海冰轮的感觉。‘冰丝带’在上面环绕,流光溢彩。蓝色的光特别像运动员在冰面上风驰电掣,蓝与白的交替。”
据他介绍,在冰面和场馆座椅的设计过程中,场馆团队和设计师思考怎么能够形成更好的视觉效果,从洁白的冰面由乳白、浅蓝到深蓝,最后和墙体融为一体,就像由冰面而至悠远的星空一样。
“这次运动员们试滑,在这方面也特别有好感,说场馆的环境,包括座椅环境都感觉特别友好,特别有助于他们在滑行过程中产生一种兴奋感。”武晓南说。
武晓南还分享了场馆的一个“小秘密”。他说,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当时发布短片里作为一只熊猫是从”冰丝带”里面冒出去之后,脸上就多了七彩的面罩。“大家可以看到座位中间点缀的七彩座位,这与冰墩墩的面罩相呼应。”
测试1 制冰质量
冰面已达我国较高水平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也是冬奥历史上首个采用这项环保制冰技术的场馆。
“通过这次实战检验,我们的冰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此前,我们说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目标,是打造平原上最快的冰。”武晓南介绍,这次比赛初步尝试了制冰与运动员之间更好的磨合,通过运动员的反馈,下一步将不断提升制冰质量,为运动员创造更好的比赛环境。
测试活动正在进行,运动员对冰面有什么反馈?
国家速滑馆设施副经理(中方制冰师)冯刚说,目前从多方反馈的信息看,这块冰面已经达到了我们国家比较高的水平。下一步将主要对团队的协作进行更熟练的配合,尽量多地掌握冰面不同温度的变化。
武晓南介绍,运动员的反馈对制冰工作非常重要。“一天以来我们与运动员的交流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同时,作为赛事的运行团队组织者,我们也在与不同的客户群进行交流。”武晓南说,目前,运动员对场馆设施、冰面、竞赛组织、后勤服务等非常满意。
测试2 团队运行
场馆指挥中心调度30多个业务领域
参与国家速滑馆此次测试活动的场馆团队既有北京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也有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相关人员,还包括有关高校的志愿者和医院的医务人员。
“这次整体运行体系得到比较好的测试。”国家速滑馆场馆团队常务副主任周秋瑞介绍,整体运行体系包括纵向、横向几方面。“纵向,有跟主运行中心的汇报机制。同时还有向朝阳组委会汇报的一条汇报线。横向的场馆内部,各个业务领域之间有一个沟通机制,同时每个业务领域对称的,也有一个向自己的主管主任汇报的运行体制。”
据他介绍,场馆指挥中心相当于赛事运行的中枢,环节多而复杂。“我们有30多个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领域都有各自的职责、工作任务。”周秋瑞说,如何把每一个环节串起来、衔接到一起,无缝衔接,使赛事运行更加顺畅,就靠指挥调度和运行体系。
周秋瑞说,此次也是指挥运行体系在团队组建之后第一次正式运行,通过这两天的测试,整体运行还是非常顺畅、非常良好的,各个业务领域对整体汇报的流程和沟通的机制也配合更加紧密顺畅,使整个赛事运行过程更加完整。
测试3 竞赛组织
三种颁奖方案中尝试机器人颁奖
在竞赛组织方面,国家速滑馆团队成员认为“冰丝带”正渐入佳境。
周秋瑞说,经过第一天的磨合以后,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竞赛组织非常顺利,评分的话,接近“满分”。
体育展示团队涉及播报比赛、播放音乐等方面工作。周秋瑞说,“冰丝带”的体育展示团队很专业,导演控制比赛的节奏越来越好。“包括背景音乐,跟体育的配合,这个环节也都在不断磨合当中。我想,到了比赛最后进行梳理后,在细节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颁奖方面,从疫情防控出发,“冰丝带”团队做了三种不同的颁奖形式,第一个是按照奥运元素全流程颁奖。第二个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了一个无接触演练。第三个尝试机器人颁奖。“现在它被藏在箱子里面,等到没有人的时候,会天天出来演练,我们希望到时候它能够一鸣惊人。”周秋瑞说。
■ 揭秘
国家速滑馆计时计分用上高科技
运动员脚踝绑芯片读取成绩
大道速滑对成绩计算提出了极为“精准”的要求。昨日记者在国家速滑馆探访时获悉,该馆采用了三套计时计分系统,还有能够通过将芯片绑在运动员的脚踝上读取成绩的“高科技”。
“终点摄像”可精确到千分之一秒
国家速滑馆成绩副经理衣小萌介绍,“冰丝带”的成绩团队共13个人,负责从前端采集、处理到最后在大屏和电视上显示整个流程的运动员成绩处理工作。
据她介绍,国家速滑馆这次采用了三套计时计分系统。一是终点摄像,这套系统精确度最高,可以达到千分之一秒。二是切光系统,是以运动员刀尖切过切光系统的时间来计算成绩。三是运动员脚踝上绑的异频雷达收发装置,按照这个芯片通过终点线的时间给运动员计算成绩。
大道速滑通常会先取运动员百分位的成绩(小数点后2位),如果百分位的成绩出现平局,会调用终点摄像,通过终点摄像的判图来判断千分位的成绩,然后决定运动员冲过终点的先后顺序。
衣小萌介绍,从这两天的测试情况看,系统运转非常顺利。“根据4月7日的测试情况,我们会跟旁边的体育展示团队相互配合,他们的宣告员进行现场宣告时,我们的大屏也会呈现相应的成绩信息。”
脚踝绑“芯片”不会让滑行有“不适感”
运动员脚踝上绑的“芯片”如何读取成绩?
衣小萌介绍,“一个绑带将一个小的芯片装置绑在运动员左右脚的脚踝上,并有相应的感应线埋在终点线的冰面下,运动员通过终点线时会读取到他们的成绩。”
这个装置会让运动员在滑行时有“不适感”吗?
衣小萌解释,绑带有松紧,芯片也非常小、非常轻,是塑料的外壳,运动员对它几乎没有感觉。“这个系统不是第一次用,在国际滑联的竞赛规则里面是通用的,奥运会也会用到同样的系统。”
据她介绍,成绩团队每天都会进行运行总结。如果在比赛时遇到犯规,成绩团队也要负责相关工作。裁判长会告诉成绩团队要查看哪一组成绩、哪一道的运动员在哪个区域的滑行,就会有工程师在中间的小桌子上给裁判长放视频回放,裁判长据此做出判罚。
■ 对话
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王北星:
“冰丝带”3个测试点均进展顺利
冰面等三个测试点达到了测定目的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这次测试活动有哪些竞赛,目前进展如何?
王北星:这两天的比赛进行得很顺利,4月7日进行了男子和女子500米项目、女子300米以及男子5000米比赛,8日进行男女1000米以及团体追逐的比赛。共要进行4天的比赛,将进行14个小项的角逐,和冬奥会的比赛小项是一致的。
新京报:对你们竞赛团队来说,此次具体测试内容有哪些?目前状况怎样?
王北星:本次测试活动有几个测试要点。对于速度滑冰项目,第一,测试冰面。我们要保证在奥运会期间冰面没有问题,包括制冷设备、整体的运行情况。
第二,测试体育器材。无论是在冰面上的安全垫,还是大家看不到的候场运动员准备区的一些训练器材,都需要整体测试,也需要运动员给予反馈。
第三,场馆团队整体的运行情况。每个业务领域与业务领域的配合,需要整体磨合和演练。
4月7日这3个测试要点进行得都非常顺利,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测定目的。
“冰丝带”冰面均衡度非常好
新京报:作为运动员,你试过“冰丝带”的冰了吗?感觉怎么样?
王北星:在比赛之前,也就是前天(4月6日),我和竞赛副主任一起上冰试了一下。我个人感觉国家速滑馆整体冰面的均衡度是非常好的,整体的温度控制比较好。个别情况反馈给了马克(外籍制冰师)先生后,他就此进行了调整,7日大部分运动员反馈还是很满意的。
国际滑联技术代表对场馆等表示满意
新京报:国际滑联的技术代表对目前的情况是什么评价?
王北星:从去年11月份,我们接待了技术代表来访考察,他们对整个冬奥会场馆和竞赛组织,包括整体的服务都比较满意。我也在7日给他们发过此次测试的视频以及直播的视频,他们是比较满意的。
国家速滑馆制冰师马克·麦瑟:
这里会成为最快的速滑场馆之一
努力找到正确参数做到最好
新京报:这次为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场馆国家速滑馆制冰是你第几次服务冬奥会?
马克:我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至今已经服务过五届冬奥会了。我非常高兴这次能为北京冬奥会制冰,这将是我第六次的冬奥之旅。
新京报:“冰丝带”的冰面和以往的有很大不同吗?
马克:冰面本身由纯水制成,环保部分体现在制冷系统方面,制冷是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天然制冷剂,对环境有保护作用,且很高效。
新京报:你对制出“最快的冰”有信心吗?
马克:我觉得没有理由说这里不能成为最快的速滑场馆之一。我们会努力找到正确的参数将之变成现实,做到最好。
我们也去过一些低地场馆,也制成了很快的冰。上届冬奥会,有一些新的纪录,也差点打破了世界纪录,这在海平面的场馆很少见。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设定一个标准实现这个目标呢?
国家速滑馆有完善的遗产计划
新京报:你和中国的制冰师合作得怎么样?
马克:这次测试活动,我们有4名中国制冰师,我也从卡尔加里带了2名同事。奥运会赛时我们的队伍会更加壮大,有服务过往届冬奥会的加拿大制冰师,也有中国的制冰师。
我在中国一起共事的同事都是最顶尖的,我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感受非常好。4名中国制冰师都很顶尖,他们不需要太多训练,只需要更加了解这座场馆。
新京报:你们目前在工作过程中就考虑到要保留下制冰经验了?
马克:我们想在这里留下遗产。之前的奥运会我们都没有留下遗产,在场馆制完冰就离开了。这次这个场馆有完善的遗产计划,所以我想确保我们离开之后,会有受过训练的人员继续进行这项遗产。
A04-A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为 A04-A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