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北京新闻

探访国家游泳中心:

冰壶、轮椅冰壶比赛场地2天完成转换

2021年04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4月9日,冰立方,残疾人运动员在场馆内进行冰壶比赛。A04-A05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4月2日,冰立方,观众接受安检进场观赛。
4月9日,冰立方,志愿者摆放冰壶。

  4月1日-10日,“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正式开始。国家游泳中心是首个举行测试活动的场馆,4月1日,首场冰上测试活动——冰壶混合双人巡回赛在国家游泳中心进行。

  “水立方”是第一个实现完工改造的场馆,也是世界上首个采用智能化技术建立泳池转换冰场。去年12月,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完成第二次“冰水转换”。

  在本次测试活动前,“水立方”重新制冰,为冬奥测试活动做足准备。本次测试活动中,场地设施、赛事服务、保障协调、疫情防控,均全面开展演练。

  4月9日,记者到国家游泳中心探访,这里经过2天的转换,已开始进行轮椅冰壶的竞赛测试。

  

  测试

  冬奥会期间运行时间最长的场馆

  国家游泳中心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将运行19天——从开幕式前两天一直到闭幕式当天。不仅是运行时间最长的场馆,也是运行任务最重的场馆,19天的运行中,11个竞赛日有三个单元以上的竞赛任务。

  场馆团队按照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时饱和运转,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团队秘书长刘辉介绍,测试活动期间,场馆团队成员大都在早上五点半开始上岗,夜里经常工作到12点甚至一点半。“通过这次压力测试,为后续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相应服务运行保障,探索相关经验。”刘辉说。

  此次“冰立方”进行了带观众的测试,这是自疫情以来北京市内第一次举办带观众的大型比赛。场馆团队为给观众提供更好的体验,实现测试目标,还配套了观众公共售卖点,以及特许商品售卖点。

  对于场馆设施,运行团队也高度关注。从4月1日至4月10日,场馆运行团队全程对冰面实时监控。“冰壶这项运动,冰底温度大概在-8℃,冰上十厘米的温度要达到10℃左右。”刘辉说,“冰壶场馆是一个对冰面要求非常高的场馆,场馆团队将进一步探索和积累经验。”

  转换

  电梯、卫生间均要进行无障碍转换确认

  “冰立方”4月1日至4月6日举行冰壶比赛,4月7日至4月8日是转换期,4月9日至4月10日举办国内轮椅冰壶比赛。

  转换期内,“冰立方”要完成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转换。

  硬件方面的转换包括场馆的空间、流线和设施。虽然前期场馆已经做了无障碍的硬件准备,但是转换期间,团队还要对很多关键的流线,比如电梯、坡道和卫生间进行再次的转化确认。

  同时,个别冰壶比赛期间,一些线缆、沟坎还要进行填平。在场馆内,国家游泳中心场馆为这次轮椅冰壶运动专门搭设了四折返的大型坡道。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要求,“冰立方”按1∶20的坡度整理和确认运动员所经过坡道。

  软件方面,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对场馆团队就残奥会的理念、残疾人事业以及轮椅冰壶运动中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进行了专题培训,特别是轮椅冰壶运动员个人健康、防疫以及救助方面。

  刘辉表示,场馆团队将继续努力作出贡献。

  今年10月举行的国际冰壶锦标赛、国际轮椅冰壶锦标赛,对“冰立方”又是一次大考。

  服务

  设专门助理为轮椅运动员服务

  由于既要举行冰壶比赛,又要举行轮椅冰壶比赛,“冰立方”强化了服务保障。场馆团队专门为轮椅冰壶运动员准备了冰上运动员助理。

  刘辉介绍,冰上运动员助理有两大职责,第一个职责是在轮椅冰壶运动员上冰之前为他们擦拭轮椅,还有一个职责是负责擦拭冰壶底部。

  此外,场馆配有8位坡道志愿者,他们会在拐角的位置为运动员提供服务,预防运动员在上下坡期间出现困难,同时也在运动员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及时跟进。

  轮椅冰壶运动员抵达场馆要乘坐特制车辆,团队也针对可能的问题做了保障,如增加应急备用车的安排。

  另外,由于比赛的时间较长,运动员很难回到原有基地和驻地进行就餐和休息,场馆团队在每个运动员的房间临时设置了折叠床,保障运动员中午能得到休息。

  ■ 追访

  组织、保障团队后续还需磨合

  在本次测试活动中,“冰立方”运行至今效果如何?

  “我们很难说压力测试,或者冰面测试达到了很好的水平,现在说这些都为时过早,因为我们测试的目的是要发现问题,而不是去表扬我们自己的成绩。”刘辉坦言。

  他认为,测试活动是问题导向,硬件方面,场馆团队发现了场馆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问题。“打个比方说,现在的混采区是专门为了这次测试搭出来的,在赛时究竟是什么样子,还很难做判断。我们希望是既能符合防疫要求,但又不把大家隔开。我们希望能创造一个更友好,同时符合防疫要求的场景。”刘辉说。

  在轮椅冰壶竞赛测试方面,场馆团队发现,轮椅冰壶运动员通过一处坡道有困难,而内侧又没有电梯,这个问题也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

  在竞赛组织、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刘辉介绍,这也是后续竞赛组织团队和竞赛保障团队继续磨合的重要方向。

  ■ 现场

  残疾人运动员、健全运动员同场平等竞技

  4月9日至4月10日的轮椅冰壶的比赛,国家游泳中心三支队伍参与轮椅冰壶的比赛。同时,为了测试场地,摸清办赛规律,有五支健全运动员队伍来和轮椅冰壶对比赛,他们来自北京市冰壶队以及北体大等高校队。

  “我们发现,在竞技中融合、平等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刘辉介绍,轮椅冰壶运动员有38分钟的思考时间,他们提出,也给健全运动员38分钟思考时间。而健全运动员考虑到轮椅冰壶是不便擦冰的,他们也不擦冰。

  刘辉说,希望通过轮椅冰壶比赛,为后续赛事积累相应的经验,同时也检验基础设施运行和办赛水平,“我们期待能探索出相应的规律。”

  保障1

  从运动损伤到治疗咽炎咽痛 医疗团队全方位保障

  冰壶和轮椅冰壶两个项目的竞赛测试对医疗和防疫都提出了较高的需求。

  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医疗和防疫副主任、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陈旭岩说,通过这次测试活动熟悉冰上情况,包括轮椅冰壶运动员可能发生的跟正常运动员不同的伤,都要思考应对。

  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医疗官、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团委书记宋飞介绍,长庚医院组织了40人的专家团队服务冬奥相关保障工作。在测试活动保障上,有28位医疗人员还有3位行政人员参加。“由内科、外科、急救和心脑血管专科的专家组成。还有一些医生在2008年参加过夏季奥运会的保障工作,有很多经验。”

  宋飞坦言,运动会的医疗保障和平时医务活动区别很大。“首先保障运动员比赛,要对受伤和急救方面的问题随时准备。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之外,我们也要保证整个场馆的观众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应对一切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即使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也希望万无一失。”宋飞说。

  据他介绍,从目前处理的病例情况看,有运动损伤、咽炎咽痛、过敏性疾病等。“赛场上虽然优雅但也很激烈,因为大家会喊,反复喊容易产生咽炎,确实有很多咽痛的情况,这也是只有在实际比赛中才能体会到的。”宋飞说。

  保障2

  公共区完成对观众14天流行病学筛查、疫苗接种统计

  “冰立方”场馆团队成立了以场馆主任为组长的防控小组,各业务领域进行充分沟通,制定了场馆疫情防控专项工作方案,也建立了场馆的防疫工作网络。据介绍,“冰立方”团队将疫情防控工作融入到各个业务领域,形成共管共控的防控模式。

  针对场馆防控工作有通用的防疫措施,包括一米线、门口测温、扫码、空调系统以及饮用水系统,还有场馆消杀、人员核酸检测和环境核酸检测。

  同时,对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临时进场人员要求有14天流行病学筛查,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统计。根据吃、住、行、赛、会这样的场景,也设立了一些专项的工作方案,比如说餐饮专项防控方案,以及交通、住宿,甚至包括观众的专项工作方案。

  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防疫业务领域经理王晓宁介绍,观众防疫方案主要是在公共区完成,在这次带观众的“压力测试”过程中,“冰立方”也完成了较好的防疫测试。

  王晓宁介绍,测试过程对重要的区域、重要的人员一直进行监督和指导。场馆还设立了一个监察小组,每日都会有详细的督导方案。

  如果遇到发热情况怎么办?王晓宁介绍,每个业务领域有一个防疫专员负责防疫工作。发现发热或者腹泻人员,第一时间要报给防疫专员,由防疫专员告诉医疗组和防疫组,医疗组会进行简单的问诊有初步的判断,防疫组会有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保障

  200多名北京高校志愿者为测试赛提供服务

  北京大学团委冬奥志愿者工作负责人、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张舒介绍,北京大学已有近8000名学生报名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该校“燕阵志愿服务体系”中专门服务冬奥工作的“雪燕”计划志愿者参加了此次测试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

  张舒介绍,此次测试活动,有200多名来自高校的志愿者分布在场馆通信、场馆运行、注册、防疫等等二十多个领域。

  活跃在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里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专业通用志愿者,涵盖了北京大学所有院系的同学。

  在招募志愿者方面,北京大学也一直在为冬奥会相关活动进行志愿者的骨干储备。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柴腾是“雪燕计划”志愿者。柴腾说,这次的测试活动,它其实就更像一个模拟考,我们所有的工作团队充当着查漏补缺和积累经验的作用。

  同时,北京大学还进行了系统培训,“这次志愿者培训当中加了专门对于爱残助残的培训,让同学们了解其他群体的需求。”张舒说。

  ■ 对话

  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后勤副主任杨奇勇:

  “冰水转换”全程数据分析保证冰面质量

  4月9日,记者采访了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后勤副主任杨奇勇,他介绍了场馆设施、环境以及在两项比赛间进行转换等方面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吴为

  冰面质量既有数据支撑又有运动员使用反馈

  新京报:在场馆设施上,“冰立方”从哪些方面提供竞赛保障?

  杨奇勇:这涉及环境控制,包括冰面本身的控制。我们在国家科技部有一个“水立方”的冬夏场景转换科研课题,这次测试活动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参加了全程数据采集和分析,这个课题实际上已经指导了“水立方”的冰水转换,以及分区域的温度、湿度控制,和冰面的机器设备控制。

  目前来看,尽管室外的天气一天一天在变热,但是这套机器设备配置还是非常合理的。

  我们每天对室外温湿度、室内温湿度、露点温度、冰面温度全部进行实时监测,应该说跟国际冰壶组织提出的温度湿度条件,特别是露点温度条件是基本匹配的,冰面上没有看到可见的结霜,也没有裂缝。

  新京报:这是不是让场馆对控制“冰”的质量有了更多可能?

  杨奇勇:基于这些分析数据,我们也在设想做进一步的评价体系。事实上现在每天要向上报告冰的数据。

  一方面基于冰上数据的分级,一方面基于这次运动员的评价。这些评价和我们拿到的数据是可以对照的,将来可能会形成比较简便的评价体系。

  既有场馆特色又符合冬奥标识和色彩体系的景观将在赛时呈现

  新京报:观众的座椅颜色、场馆内的景观标识,这些都是怎么考虑的?

  杨奇勇:目前各个专业人士对室内的观感评价不错。我们这次采用了蓝色主基调在下,红色跳跃的颜色在上,2/3的蓝和1/3的红,这些是在冬奥会统一景观标识设计体系下,做了一些微调。

  我们也用了一套大型的联幕,来解决跳水池区域偏暗的问题。

  但是这套体系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座椅是隔一个坐一个,座椅上有座椅套,这些座椅套的颜色是可以变化的,将来在奥运会的时候它能更活跃一些,让观众的心情更愉悦。

  新京报: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杨奇勇:“水立方”的空间巨大,整个比赛大厅的空间巨大,在这个大尺度里,我们想用一些既符合冬奥统一标识和色彩设计体系,又有“水立方”特色的一套景观,目前正在评估和设计。

  新京报:场馆环境设施是否也全面考虑了“防疫”要求?

  杨奇勇:基于疫情下的空间和流线规划,出现了一些规划通道、规划空间辅助的挡板。这些设计主要是区分不同的人群。

  我们用一些硬件来保持记者和运动员之间的基本社交距离,在疫情防控形势下,这些措施和规则都是起作用的。另外是重点保护运动员,以及运动员周围有制冰师、裁判、教练这一系列的人,我们叫闭环管理,降低感染的风险。

  无障碍设施可让轮椅运动员离开轮椅如厕、洗手

  新京报:在场馆无障碍方面,有哪些做法?

  杨奇勇:大的无障碍工作全部实施完毕了,其中典型的是运动员入场的坡道在整个大厅的东侧。观察发现运动员使用这个坡道还是比较顺手的。

  另外,所有的更衣室,我们都设了无障碍扶手,能让轮椅运动员离开轮椅如厕、洗手,利用这些扶手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动作。我们也接受了冬奥组委的专题检查,认为这些设施是比较安全和正常的。我们在无障碍领域还要继续观察,还得拜托轮椅运动员多提意见,我们在细节上进一步提高。

  新京报:从冰壶比赛转换成轮椅冰壶比赛,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杨奇勇:重要的是形象标识,首先要把队伍更衣间的名字换过来,把大的景观换过来。我们把整个标识高度降低,方便轮椅运动员。还做了详细指路标识,使得运动员们不至于走错路,让他们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走丢。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