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关系到民众的“钱袋子”和安全感,也关乎社会的法治进程。
据报道,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推进国际执法合作,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无需赘言。2016年发生的“徐玉玉事件”就引发全国关注。在持续数年的雷霆治理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再次彰显了在此方面的国家态度,也向全社会释放强烈信号——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零容忍”,相关打击治理行动绝不是一阵风。
过去几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成绩有目共睹。仅2020年,公安部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1.1万个,封堵涉诈域名网址160万个,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损失1876亿元。这不仅遏制了电信网络诈骗嚣张气焰,也实打实地增强了社会安全感。
但要注意的是,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刑事犯罪,要彻底根治,必须乘势而上、久久为功。这是因为,在打击力度持续增强、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的同时,相关犯罪手段也在“进化”,在特定因素催化下甚至出现了“抬头”迹象,其表现形式也在翻新。
如,最高检在去年回应“疫情期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时就表示,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疫情期间出行不便,购物、求职心切或信任老师等心理,诈骗成功率大大提高。公安部也指出,网络贷款诈骗、兼职刷单诈骗、虚假购物冒充客服诈骗和“杀猪盘”诈骗,是当前最为常见、危害最大、影响最广的诈骗类型。
为此,相关打击和治理预防体系,显然也需及时更新。比如,应针对性净化网络贷款环境,对于一些打擦边球、灰色运营的贷款APP、网站应加大监测把关力度,最大程度挤压其招摇撞骗的空间。
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难打难治,就在于其不仅隐蔽,且涉及环节多、行业广,要实现打击治理效果最大化,对各个部门、行业的协同配合,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现实原因。
而犯罪分子对个人信息的非法窃取仍未得到真正遏制,也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快出台,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正是实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源头治理不可或缺的一步。
当然,电信网络诈骗虽然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但高发行业和多发领域还是比较突出。事实上,去年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就明确指出,要组织相关部门对通信、金融、网络等领域开展全行业、全领域的问题风险大排查,加强行业监管,明确处置责任。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和行业应重点防范,堵住其中的漏洞,也就抓住了相关打击治理的“主要矛盾”。
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治理,关系到民众的“钱袋子”和安全感,也关乎社会的法治进程,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新一轮的打击治理号角已经吹响,既谋求全方位筑牢防火墙,也优先寻求重点领域的突破;既加快对存量犯罪的打击清理,也加速构建更健全的预防体系。如此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电信网络诈骗就一定会走向“穷途末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