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出北京,沿大广高速一路向南,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台城村。这个位于冀中平原的大村拥有2300多人。一个叫弓仲韬的人,让这个村声名远播数十年。
走到村东,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立刻让人感觉到这个村子不一般:“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一排醒目的大字题在正门上方。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高约两米的汉白玉雕像,这是台城村党支部创建人弓仲韬和革命先驱李大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这个滹沱河畔的村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又有怎样的意义?
李大钊介绍弓仲韬入党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出身农家,对农村、农民的状况有着深切的了解,先后发表了《青年与农村》《土地与农民》等文章,论述了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参加革命的重要意义。问题是,上世纪初,受“五四”运动洗礼、能读懂《新青年》、能被新思想感召的青年都在城市,如何去唤醒沉睡的农村大地?
渴望救国救民的青年听到了召唤,并迅速付诸实践,其中就包括赴京求学并已在沙滩小学谋得安稳教职的弓仲韬。
弓仲韬1886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一个富庶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在读到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后,思想豁然开朗。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同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沙滩小学任教,在此期间,他经常到北大图书馆听李大钊演讲,并到天桥一带的工人、市民中调查研究。1923年4月,弓仲韬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入党伊始,李大钊就对弓仲韬讲:“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只在书斋里不行,只在城里也不行,需要把工农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你家在农村,就回老家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吧。”弓仲韬牢记李大钊的嘱托,很快辞去教职,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老家安平县台城村。
离开城市,往黑暗处去,往寂寞处去,像弓仲韬这样的共产党员,那时并不鲜见。在此之前,1922年7月,彭湃在自己的家乡广东海丰县成立了第一个秘密农会;1923年4月,毛泽东派人到湖南开展农民运动,9月成立岳北农工会,树起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第一面旗帜,之后毛泽东又在韶山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同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把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村。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宣言:“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而那些追求进步的青年党员,聚如一团火,散如满天星,把自己的追求投往寂寞处、投往黑暗处,去唤醒沉睡的农村大地。
弓仲韬回乡办农民夜校
“中国农村的黑暗,算是达于极点。”“常听假慈悲的人说,这个苦痛悲惨的地方,我们真是不忍去,不忍看。但是我们青年朋友们,却是不忍不去,不忍不看,不忍不援手,把他们提醒,大家一齐消灭这苦痛的原因呵!”李大钊在文章里呼吁。
1923年,弓仲韬返回故乡,看到的是“不忍看”的状况。1920年到1921年,包括河北在内的华北四省大饥荒,饿死者难以计数。是天灾,更是人祸,引导父老乡亲们想清楚这无边苦痛的根源,继而懂得自救与反抗,就是弓仲韬的使命。
教农民识字,开启民智,是第一步。弓仲韬卖掉田地,自己出资在安平县台城村创办起了“平民夜校”,自编了《平民千字文》教材,动员村中50多个青壮年农民到夜校学习,在教农民识字的同时,向他们讲述革命的理论。在夜校里,弓仲韬开课时先出了个字谜,“头戴绫罗宝盖,底下八字分开,见人躬身施礼,家里少米无柴,这是什么字呀?”因为大家都不识字,确实猜不出来,结果站起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大声说:“我猜出来了,这是个穷人的‘窮’字!”此人叫弓凤洲,弓姓在当地是大姓,因为曾上过两年小学,弓凤洲算是学员中的佼佼者。这为他后来成为弓仲韬发展的第一名党员埋下重要伏笔。
由这个“窮”字的写法引申开来,弓仲韬开始讲起了“窮”的根源:这“绫罗宝盖”就是压在百姓头上的官府衙门,而穷人不光一无所有,还得“见人躬身、逢人施礼”,这样能有好日子过吗?
弓凤洲在思想自传中回忆了弓仲韬引导其入党的过程。其中写道:“在我十几岁时,本村有个学生弓仲韬,时常去找我,和我接近,常邀我到他家去玩,有时留我吃饭,他出外访亲望友也让我跟着,但不知他干些什么事。后来,过了几个月,他就问我,对国民党、共产党的意见,我不了解,于是,他给讲明,国民党代表地主、财主、做官的人家的,把持着财富。共产党是代表穷人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农民劳苦大众占多数,共产党主张打土豪,让大多数人有饭吃,我一听就说‘我赞成共产党’!”在俩人的接触中,弓仲韬循循善诱,让弓凤洲了解到了党的思想和主张。
办教育、办夜校,是那时乡村党建的普遍办法,弓仲韬是先行者之一,这恰恰也是李大钊为返乡青年们提示的道路——“回到乡里,把自己的生活弄简单些,劳心也好,劳力也好,种菜也好,耕田也好,当小学教师也好,一日把八小时做些与人有益,与己有益的工活,其余的工夫,都去做开发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事业,一面劳作,一面和劳作的伴侣,在笑语间商量人生向上的道理。”
正是在这些接触、聊天、谈笑间,普通农民有了最朴素的阶级意识。
“台城特支”诞生
认出了穷字的弓凤洲,是弓仲韬发展的第一个党员,随后,农民弓成山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弓凤洲1905年出生于安平县台城村,贫雇农出身。新中国成立后,弓凤洲担任献县税务局局长时填写简历,入党时间是1923年7月。经多方印证,弓凤洲是全国第一个农民中共党员,比他早的党员都是知识分子、产业工人、学生。
1923年8月的一个夜晚,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三人在弓仲韬家中召开党员会议,弓仲韬表示,“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负责人李大钊同志的指示,再结合我们台城村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建立党支部,壮大党在农村的力量。因为直隶省和安平县尚未成立党的组织机构,我们直接受中共北京区委的领导,所以叫台城特别党支部。”三人经过讨论,一致同意推选弓仲韬任特别党支部书记,弓凤洲为组织委员,弓成山担任宣传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支”正式诞生了。
李大钊对安平县党组织迅速发展的势头非常高兴,在他的指示下,1924年8月15日,弓仲韬组织9名党员代表召开了安平县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安平县委员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建立的第一个县委。会议选举弓仲韬为书记,县委机关就在弓仲韬家。会议还明确了县委的主要任务:发展党的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启发群众觉悟,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县委成立后,台城村特别支部改为台城村党支部,支部书记改由弓凤洲担任。
安平县人大教科文卫科科长王彦芹,曾担任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馆长,她告诉新京报记者,台城特支、安平县委成立后,党员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到1927年,安平县就有5个党支部,党团员达到100多人。而后,还陆续发展了饶阳等周边地区的党支部。
从1927年之后,台城乃至安平的革命形势几经波折。白色恐怖有过,日寇铁蹄来过,解放战争的烽烟经历过,但革命的火种一经点燃,沉默的民众一旦认定了翻身的道路,百折不回。整个安平县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和敌后长期抗战的中心,仅17万人口的小县,抗战后期党支部已多达200个,8689人参加了八路军,2269人牺牲,其中共产党员牺牲470人,涌现出大批英雄楷模。小小的台城村,58人为革命牺牲,仅抗战中就有三次参军高潮,117人参加八路军,多名台城儿女沙场捐躯。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斗中,安平人民总是走在参军支前的前列,战斗英雄与拥军模范比比皆是。
“全国第一个”的认定
台城党支部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关于这个身份的认定,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任安平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的李建抓,对台城党支部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认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李建抓曾负责撰写《河北省安平县组织史资料》,该资料记载了安平县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1987年的党史事迹,而在实地走访和日常党史资料查阅中,李建抓赫然发现,“台城特支”很可能就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
顺藤摸瓜,李建抓经过整理资料发现,除安徽省外,全国其他省市均没有1924年以前成立的农村党支部。安徽省寿县小甸集党支部明确是1923年冬成立,具体月份不详,但台城特支可以确认是在1923年8月成立的,是初秋,明显比小甸集党支部早。
为了寻找更多证据,2008年,李建抓采访了28名在京的安平籍老干部,更深入了解了“台城特支”创建时间和背景。同时,还找到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部原主任黄修荣,在最具权威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中,对比排列出1927年以前全国成立较早的十余个中共农村党支部,证实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是1923年8月组建的“台城特支”。
有了权威的证据与严谨的考证,安平县拍摄的电教片《台城星火——记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顺利参加了全国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也最终认定了台城特别党支部作为基层农村党支部,在中共建党史上成立时间最早的事实,填补了中共党史的一项空白。
“我节余下的千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说回台城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弓仲韬,他出身台城大户人家,当时家里有300多亩土地,雇有8个长工,在京城上过大学,本该是另一个人生。但他义无反顾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走向革命道路。
为了党的事业,到1934年时,他的家产已所剩无几了。安平、饶阳一带的党团工作却在他的物质支持下不断发展,并且在安平县的影响下,衡水其他各县相继建立起了党组织。弓仲韬的大女儿弓浦在父亲的影响下于1925年入党,先后任台城女支委书记、中心县委妇女员,1928年她在北京参加“三·一八”游行时身负重伤最终离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国热潮,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南方加紧围剿红色根据地,在北方进一步加大对共产党人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冀中。到1935年底,包括安平、深泽在内的许多县的党组织找不到上级组织,党的一些活动处于停滞。
1937年8月,弓仲韬不能忍受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日子,带上重病的妻子,与女儿弓乃如一起到陕北找党组织。途中遭土匪抢劫,身无分文,历尽艰辛,走到了西安。此时妻子病重,无法前行,夫妻俩让女儿先走。弓乃如几经曲折,终于到了延安,并被分配到陕北公学。弓乃如到达延安后,千方百计寻找父母的下落,却没有任何音信。
彼时的弓仲韬,妻子病逝,在找不到党组织,不敢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只好隐姓埋名到一家工厂当伙夫。每天晚上教工人识字,给工人讲故事,宣传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鼓动工人起来斗争。他的举动引起了资本家的注意,警告他不许和工人在一起,不许工人晚上集会。资本家趁着弓仲韬害眼病,让他到一家医院“看病”,借机刺破了他的眼球,导致双目失明,工厂随即将他开除。弓仲韬身陷绝境,他一路乞讨,1943年秋终于回到台城村,请人领着找到县委,接上了组织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弓仲韬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1950年,弓仲韬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台城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弓、杨合作社”,让弓姓、杨姓的贫困户和弓姓的富裕户搭配,合作互助,入社农户多达129户。7户富裕户凑钱买了3辆胶皮轮大车和骡马12匹,给不少贫困户提供了帮助。
弓仲韬的女儿弓乃如已在东北工作,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担任过区委书记,后到黑龙江省委统战部工作。1951年,她将父亲接到哈尔滨居住。党组织按老红军的标准,每月发给弓仲韬生活补贴。但他经常因不能再为党工作而伤感,多次落泪,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啊!”1959年,弓仲韬下肢瘫痪卧床,1964年3月病逝。临终前他再三嘱咐:“一定要把我节余下的1000元钱交给党,作为我的最后一次党费!”
23任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
在台城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墙上贴着一份台城历任党支部书记的名录,从弓仲韬开始,台城村党支部书记的红色“接力棒”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台城村共有87名党员,村党支部经历了23任党支部书记。
2006年,王彦芹在黄城乡担任副乡长并兼任台城村党支部书记,也就是第十九任台城村支书,同时兼任纪念馆馆长。任馆长期间,王彦芹多方搜集文物资料、设计展陈内容、丰富解说内容、修葺房顶。经过一年的认真翻修,2010年,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有了如今的规模,周边修建了仲韬街、台城剧场等。
杨新杰曾在部队当兵五年,而后回到地方开始接触丝网生产,业务逐渐驾轻就熟。目前,台城村共有600多户村民,其中超过一半从事丝网生意,村民人均年收入11000余元。目前,台城村还在逐步完善相关旅游业态。
据悉,两个北京旅行社将增加红色旅游线路,从北京直达河北安平,纪念馆将成为旅游线路中的红色教育地点。作为现任党支部书记,杨新杰介绍,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想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时围绕“党建引领+红色文旅”的模式,依托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继续发展乡村产业,带领这个拥有光辉历史的村庄继续行稳致远。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