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也是北京“两区”建设的关键之年。
4月15日,“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大趋势——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首场论坛聚焦北京“两区”建设,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大咖,共同探讨“以‘两区’建设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讯 “以‘两区’建设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刘梅英在主题演讲中透露,北京“两区”建设半年来,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5项,实施率达到了57.8%。其中,全国首创或首批突破性政策和项目有33项。
“两区”建设半年 251项任务落地145项
刘梅英介绍,国务院批复的“两区”方案共推出政策任务251项。概括起来,一是聚焦9大领域,推进产业更加开放。二是依托重点园区,打造制度创新高地。三是着眼要素融通推动营商环境更优。
北京“两区”建设半年来,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5项,实施率达到了57.8%。其中,全国首创或首批突破性政策和项目有33项。
试点政策方面,比如首次在北京的开放方案中提出财税支持,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两项税收试点政策在京落地实施;全国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和本外币一体化账户试点,改变人民币和外汇账户双头管理局面,便利跨国公司资金安排;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率先开展跨境电商进口医药品试点,并逐步扩大进口医药品清单范围。全国首批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自贸试验区7个组团还分别结合自身优势研究出台了产业促进政策,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奖励补贴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吸引头部企业聚集。
拓宽准入方面,科技领域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允许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金融领域落实金融业开放政策,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机构先后获批在京注册。医疗领域全国首家研究型医院加速推进,同时开展第一批10家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工作。教育领域鼓励外商投资成人类教育培训机构(营利性非学历语言类培训机构),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
突破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推进特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设立北京金融法院,对金融民商事案件、金融行政案件和金融执行案件施行集中管辖。率先实现境外期货职业资格认可机制。探索在城市副中心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
创新机制方面,建立健全市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形成合理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机制,建立三地政务服务“同事同标”联席会商机制;建立京津自贸区政务服务通办机制;率先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办理时限缩短1/3,办理次数减少一半。
此外,打造一批平台,包括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设大数据交易基础平台。全国首创性设立私募股权转让平台,实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推动北京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实物资产跨境交易外汇场内结算和境内划转的交易平台。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挂牌,为“两区”建设提供司法保护平台。
今年“两区”建设是发力点、重头戏
刘梅英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两区”建设是发力点、重头戏,是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子”。“两区”建设要与“三平台”相互借力,集聚更多优质资源,促进开放合作。同时,与国际科创中心、数字经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形成“五子”联动,形成叠加效应。
具体而言,将继续按照“产业+区域+要素”的推进框架,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金融等4大重点产业的全链条开放,推动2个关键要素(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全环节改革,抓实2类典型园区的类海外环境打造。
其中,2类典型园区其一是把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推动天竺综保区创新升级,着力发展服务贸易特色的综合保税区;高标准建设大兴综保区,推动“京冀共建、港区一体”首创发展模式。其二是加快推动中日产业园、中德产业园发展,营造“类海外”环境,利用好“两区”先行先试的机制,服务解决园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着力吸引一批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落地园区发展。
杨开忠 建议以人才为导向打造空间品质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表示,空间品质是驱动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基础条件,数字经济、实体经济、绿色经济,还有智能经济,这些产业最重要的也是要有创新,我们叫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人才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他表示,“两区”的建设对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一定要确定争夺企业、争夺资本与争夺人才的关系,要把全方位的培育、留住和吸引人才,特别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人才放在核心。“我们过去总是提招商引资,今后我们重点是要引进人才。”
要吸引人才,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必须千方百计地提升空间品质。他表示,无论从城市层面还是园区层面来看,决定生活品质的行业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等都在快速增长,越来越着眼于全球的消费者,这也让纽约、伦敦成为了全球的科创中心。他建议北京在“两区”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和抓住时代趋势,转变科创中心包括科技园区发展营销的导向,转为居民导向、人才导向,来打造适合他们需求的空间品质。
李俊 从服务贸易视角理解推进“两区”建设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表示,“两区”建设与服务贸易发展具有天然联系。相对于其他省市,北京地区在保险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建设与金融服务等项目优势明显,北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助力中国建设贸易强国。
他认为,北京“两区”通过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它就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平台。服务贸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衡量两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更多从服务贸易视角来理解和推进两区建设。
如何务实推进北京“两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服务贸易中心城市?李俊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转变观念,把服务作为价值的重要来源;其次,政府要带头以实际行动认可服务创造高价值的理念;三是要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如果得不到保护,或侵权后无法获得相应的赔偿,那无形资产就不值钱。相应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政策创新就无从谈起。
李志起 北京两区建设要做好三个“切”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两区”建设的成败就在于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的力度,下一步怎么干?要做好三个“切”:切实对标国际规则、切中国家战略、切合北京实际。“北京不能盲目地、简单地复制和拷贝其他地区的做法。”李志起说。
李志起表示,“两区”建设的独特性,就在于“两区”政策叠加优势,“但通过调研,我感觉虽然我们在政策突破性上有一定的进展,但‘两区’建设和企业的期待仍有一些差距。”李志起说,两区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要推进经济发展,服务于产业发展。他认为,未来产业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所谓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谁掌握了未来产业,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李志起提出,要从选择性地支持到发展方向的引导,从重视应用层面到强化技术研究,从鼓励支持到允许企业试错。如何才能够帮助、引导和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得更好,他建议从深入放管服改革、打造好的营商环境入手,有意识地主动地设计和引导,让未来产业在北京安家落户,而且健康持续地成长。
■ 圆桌论坛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
论坛最后环节,三位嘉宾围绕北京“两区”建设展开圆桌对话。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李国平表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把我们的文化、科技、服务输送到海外,达到扩大消费的过程中,服务业扩大开放非常关键。北京通过服务业对外开放,把中国的服务品质打出来,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我们的短板在于劳动生产力比较低,因此北京未来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全要素,包括生产率是非常关键的。
李国平还建议,应该给予小微企业更大力度的支持。“我们提的创新创业环境到底怎样,还是看新注册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是小微企业。”李国平说,初创阶段中小微企业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培育期政策的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国家如今在政策方面支持小微企业,但他认为远远不够。他建议,在政策支持下,要全方位地重新审视小微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使得我们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得到共识,要善待小微企业。
如何以推进北京“两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李国平说,“一定要起得早、走得快、跑得快,落到实际。”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杨永恒表示,近年来北京和上海的营商环境都在持续改善,“十四五”期间,重点还是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的预期,把一些优质企业留住,通过营商环境的确定性对冲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应该是下一步发展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他也提出几条建议,包括将数字化赋能政府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专业服务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同时,重视软环境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杨永恒表示,“北京市要努力打造世界上最优的营商环境,作为‘两区’建设推进的首要任务。要从原来的市场角度转向制度性,创造更加便利的营销环境,宜居宜业,这是未来的关键。”
关于创新,杨永恒还提到专利转化问题。“前面一些调研发现,我们的专利量并不是很高,科研院所只是为了申请专利,而不是为了转化,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对创新比较重要。”杨永恒说,第一是怎样提醒大家,愿意去申请专利,北京很多的专利都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里,如何激励这些职业发明人,让他们可以共享知识产权转化的收益,是非常关键的;其次,我们国家在研发投入量上挺多,但结果不是太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面临很多关键技术缺失,对企业来说积极性不是很高,建议政府加大基础研发的力度,鼓励一些创新企业、包括科研院校能够不断的去创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对北京如何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未来北京要建立一个数字经济的重镇,除了平台、新技术以外,当务之急要解决数据的产权认定;数据交易如何破局;如何促进数据的流通,以及个人隐私保护。对此,他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建立数据监管沙盒;建设北京大数据交易中心,解决交易难题,多管齐下将北京的数字经济重镇推高。“我们都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对‘两区’建设来说,特别是针对数据要素市场新兴的资产如何创新,这是北京最大的红利,如何发挥好作用我也是很期待。”许可说。
去年北京启动消费季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激励市民消费。“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消费券发放渠道还不算多,消费券的使用还是很受限制。”许可建议,未来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小微企业发放消费券,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