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新京智库春季峰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新京智库春季峰会

专家热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点任务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张天保
刘林
陈如平
与会专家共商未成年人保护。
教育界人士探讨教育信息化共建话题。

  在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大趋势之下,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4月16日,在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教育论坛上,教育部、最高检等相关部门代表、教育专家、教育一线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规范校外培训、校内外教育信息化共进、未成年人保护等主题,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张天保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须立德树人

  在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顾问张天保看来,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深化以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内容广泛而丰富。

  具体到基础教育而言,张天保认为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加快教学改革这三方面十分重要。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一定要体现在提高育人的质量上来。”张天保表示,课本、课程、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要平台和阵地,特别是对于中小学要加快学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革,变灌输式、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探讨式、项目式、研究式的教学。改变学生以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张天保看来,在少年儿童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尊重、爱护、激励学生的爱好、兴趣、想象力、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科学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比他们学习某些知识更为重要。”

  刘林 培训机构应穿互联网新鞋走新时代大路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缺一不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表示,校外培训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规范发展十分必要。

  “它满足了家长和社会对多样化、特色化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技术的创新。”刘林表示,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也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也导致了诸多问题。

  贩卖升学焦虑和疯狂广告宣传、虚假宣传、为低价获客恶性竞争……刘林表示,校外培训机构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未来,刘林表示其今后的路应该是“穿上互联网的新鞋,走新时代的大路”,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多样化、特色化服务,和校内的教育有区分,才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市场。

  陈如平 普及仍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重中之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现场分享了“‘十四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基本走势”,他表示,普及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在陈如平看来,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囊括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等多方面。他表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长远目标。

  而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落实到学校层面上?陈如平建议,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育人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我想这是整个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而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也是关键所在。

  未成年人保护

  制止网络欺凌、预防性侵害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话题中,学生欺凌、未成年人性侵害、网络沉迷等热点引发专家深度探讨,最高检第九检察厅检察官宋丹、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以及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一致认为未成年人保护需要法律、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合力。

  新京报记者 苏季

  四大原因造成学生欺凌事件频发

  未成年人保护一直是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欺凌研究中心团队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19.9%的学生会卷入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是未解难题。

  关于学生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宋丹指出,一是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未成年人在青春发育期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行为冲动。二是家庭原因,从掌握的案件情况看,很多是因家庭监护不力造成的。三是学校原因,有的学校注重强调教育,但对孩子在校管理相对弱。四是社会原因,比如不良视频、低俗内容,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心理产生偏离。

  她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附则中对校园欺凌做了定义,叫学生欺凌,这次附则中的定义给了校园欺凌一个法律上的依据。新法施行后,对做好校园欺凌防控工作是很好的指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专门对学生欺凌怎么防治做了规定,比如建立防控机制;对教师、学生进行防控校园欺凌教育和培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做好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等等。

  对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白淑兰介绍,该校法律方面的教师专门进行了研讨,让所有老师了解。先让老师把学生欺凌的“界定”学好,做好家校沟通,还要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真正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初中生出现欺凌状态有一个过程。”她认为,从小做好普法教育,让孩子对法律有敬畏感,长大做事才能想到后果,这也是向孩子们宣传遵守法律法规的初衷。

  针对未成年人受到侵害后不愿意说的问题,宋丹认为,从法律角度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一些很好的制度填补了空白。

  一是推动落实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二是落实教职工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人员入职查询制度。三是深入推进法治教育,检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预防性侵害是其中重要内容。四是没完没了抓好“一号检察建议”,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综合治理,做好性侵害犯罪源头预防。“2019年以来检察机关单独或者联合教育部门查访中小学校、幼儿园3万余所,监督整改安全隐患6000余个。”

  防网络沉迷须家长、学校、企业多方协作

  另外,郑宁指出,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亮点是将网络欺凌以专条的方式规定下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她认为,除此之外,在现实中散布未成年人隐私或者个人信息,也算网络欺凌。

  对于如何防止网络欺凌,郑宁认为,首先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思想的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识别网络欺凌,同时建立健全发现违法不良网络欺凌信息引导未成年人主动报告的制度。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要加强平台责任,很多互联网采用青少年保护模式,但这种模式需要家长配合。

  郑宁也对现在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介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立了全方位、多主体的立体综合防沉迷的保护体系。

  首先要求一些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能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他们沉迷的产品或者服务,要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功能。

  从学校层面来说,《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学校一旦发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及时告诉监护人,共同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生活。另外,监护人要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规范自身的使用网络行为。

  “家长也好,学校也好,要想办法创造更为丰富的线下体验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郑宁说。

  教育信息化

  打破时空限制、促进教育公平

  在“校内外信息化共建”圆桌论坛上,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分享了目前教育部在推进互联网+教育方面的诸多努力和成果,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教凯分享了学校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经验,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CEO杨临风分享了在助力学校教育方面的企业经验。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教育信息化已实现从起步建设到应用普及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日前,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发布了2021年工作要点,其中明确提出将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在论坛上,任昌山表示,目前,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正在研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十四五”规划,这两个规划已经召开专家论证会,“同时,我们还在起草两个政策性的指导文件。一个是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已经完成了初稿,也征求了相关部门及地方的意见。另一个是制定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起步建设到应用普及的过程,现在正在推动深化的基础上,使教育信息化走向融合创新。”任昌山表示,“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

  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最终要在校园里、课堂上体现。地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王教凯对信息技术的作用感受深切,“学校很重视信息化教育。在新教师的培训中提出了‘未来+教育’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增加学识和现代技术,现代技术主要指的就是信息技术。”

  王教凯表示,疫情来临时,学校很自然地把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教育融合起来,“把平台当做一种工具应用在教学中,为教学服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每个学部、每个学段甚至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使用线上教学的手段。所以我觉得信息技术对现在的教育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信息技术最终是为教育服务的,如何避免单纯追求信息技术忽略教育本质?

  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CEO杨临风表示,学校要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视野、兴趣,建立正确的思考逻辑,只有这样学生能力才可以不断地唤起,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教育企业首先要思考学校培养的是什么,才能提供相应的资源、技术和产品,助力校内教育。

  “我们这几年一直把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目标。”任昌山表示,从网络环境建设方面,教育部跟工信部一起联合实施了学校联网攻坚行动,让全国的孩子都可以享受网络教育的资源。

  此外,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因缺少师资等原因、难以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现状,教育部还印发了相关指导意见,通过“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老师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希望信息化手段成为助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

  推进教育信息化须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作用

  任昌山表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一个核心理念,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和企业的作用,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

  去年七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了包括教育部在内的13个部门制定了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相关意见,其中一条就是发展在线教育,提到“允许购买并适当使用符合条件的社会化、市场化优秀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并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

  “大概十年前开始做教育信息化,给学校捐电脑、铺建网络,那时候就看到了信息化的发展。”在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杨临风也明显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对一线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他希望,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教育企业可以更好地助力校内教育。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王教凯也表示,希望可以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得到企业的帮助,通过建设智慧校园,让孩子们增加好奇心、想象力,创造美好未来。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戚望 吴苹苹

  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王贵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