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北京新闻

2021北京半马男女冠军均破赛会纪录

今年规模缩减,大约一万人参赛;为后续大型赛事开好头,积累经验

2021年04月25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昨日7时,2021年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图为选手们冲出起跑线。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选手出发前在广场内热身。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长跑人群中身着特殊服装的选手。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戴着独角兽头饰的跑者。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选手们出发后为自己点赞。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昨日,2021年北京国际长跑节,正阳门城楼前,官方领跑员集结合影留念。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2021年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下称北京半马)圆满落幕。男子组冠军为彭建华,成绩为1小时4分53秒,女子组冠军为金铭铭,成绩为1小时10分35秒,双双打破赛会纪录。今年北京半马的比赛规模缩减至大约10000人。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了跑者的参赛体验。

  新京报讯 昨日上午7点,2021年北京半马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庆典广场,赛事设置男、女半程马拉松项目,规模大约10000人。精英选手包括彭建华、杨定宏、金铭铭、史立莹等人。以彭建华为代表,男子组前三名全部打破赛会纪录,女子组冠军金铭铭同样创造新的赛会纪录。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北京首个万人规模赛事

  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起源于1956年举办的“北京市胜利杯环城赛跑”,后更名为“北京春节环城赛跑”。2007年,赛事正式更名为“北京国际长跑节”,2016年升级为半程马拉松,截至今年,已经走过了整整65年历程。

  由于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北京首个万人规模的大型户外赛事,跑者们参与热情高涨,早晨5点半左右,参赛跑者便陆续入场。

  入口附近,组委会设置了90个入场通道,并配备了90台集人脸识别和测温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检测设备,检测通行效率大为提高,现场基本没有拥堵,大约10000名跑者快速入场。

  查验号码布、查看健康宝、自动人脸识别、检查随身物品、按照各自号码布存物后,跑者有序进入各自起跑区域。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隐患,裁判和志愿者也在耐心指导跑者按照现场点位间隔而站,左右两侧和前后排均保持了1米的社交距离。

  男子前三名、女子冠军均打破赛会纪录

  在教练指导下完成热身后,上午7点,北京半马准时鸣枪起跑。

  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争夺,彭建华、杨克古、杨定宏在最后的冲刺中决出胜负,彭建华凭借最后时刻的冲刺率先以1小时4分53秒冲过终点,杨克古、杨定宏分别获得第二和第三名,成绩分别为1小时4分55秒和1小时4分56秒。三人的成绩都打破了2019年由刘洪亮创下的1小时5分24秒的赛会纪录。

  几分钟后,金铭铭成为首个冲线的女子选手,以1小时10分35秒打破女子赛会纪录(1小时12分21秒)的成绩夺冠。

  ■ 保障

  近2200人参与赛事志愿服务 包括34名AED紧急救援人员

  今年北京半马的比赛规模缩减至约10000人,同时组委会提前对跑者的核酸检测信息、身份信息进行了核验,录入了人脸信息。无论是赛前入场阶段,还是赛后领物阶段,跑者的通行效率大为提升,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了跑者的参赛体验。

  据记者了解,为了给广大跑步爱好者和有志于赛事志愿服务的市民提供更多参与北京国际长跑节的机会,组委会首次与北京市田径协会合作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有3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近2200人参与赛事志愿服务工作,组委会还在赛前组织开展了多场培训会。

  组委会同样非常重视赛时医疗保障以及赛后运动康复,打造了更加专业的医疗保障体系。

  在北京市卫健委的统筹部署下,今年的北京半马共配置了16辆救护车、7个医疗服务点、50名急救观察员、34名AED紧急救援保障人员、近300名医疗观察志愿者和8家后备保障医院,全力守护赛道平安,保障跑者安全顺利完赛。

  记者现场注意到,组委会在终点区域为完赛跑者打造了一个由冰敷区、冰池区、营养补给区、被动拉伸区、主动放松区和运动损伤诊断区组成的赛后恢复专区,组织了百余名康复师、拉伸师,为完赛跑者提供科学系统、全面细致的赛后恢复服务,降低伤病风险。

  拉伸区的人气最为火爆,刚刚完赛的跑者有序地排队等候,有空位时,工作人员将跑者引导至拉伸师所在的位置,接受专业拉伸。冰敷区和冰池区同样火爆,大约10人一组围在冰池前,既可以穿着脚套在冰水里放松脚部,也可以选择用冰袋冰敷身体的其他部位。

  ■ 对话

  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刚:

  北京半马成功举办为冬奥会等大赛积累经验

  去年4月,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北京半马被迫延期,并最终取消。今年赛事恢复,跑者们热情高涨。

  新京报记者专访赛事承办方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刚,他介绍了今年赛事筹备过程中的许多幕后故事。同时表示,希望北京半马能为后续的北京马拉松、中网、北京冬奥会等大型赛事开个好头,积累经验。

  去年底就有办赛打算

  新京报:2020年北京半马延期并最终取消,被迫中断一年,这是否使得组委会坚定了举办今年赛事的决心?

  王刚:去年的赛事是因为疫情被迫取消,包括我们曾申报举办北马,最后也没能成行。对我们这些赛事举办者来说,大家一直想办赛,但疫情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大。去年的北京半马,我们先组织了线上赛事,一开始想延期到秋天再举办,结果直到年底也没能如愿。

  新京报:何时做出决定,打算举办今年的北京半马?

  王刚:关于如何举办体育赛事,去年下半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体育局曾有具体的方案和通知。国家体育总局倡导科学有序恢复体育赛事,除冬奥测试赛等重要赛事外,原则上不举办其他国际性体育赛事和活动。北京市体育局允许举办500人以下规模的体育赛事活动,500人以上规模的赛事要经当地政府审核评估,如今,这一数字已经上调至1000人。

  我们从去年年底便打算举办,始终根据疫情的形势、相关部门的政策规定来筹备赛事。今年开始,北京市的疫情形势比较稳定,上级部门觉得时机成熟了,我们就把赛事的方案报上去了。方案其实一直攥在我们手里,只是到了2月份左右,春节一过才正式上报。

  新京报:制定赛事方案时,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中奥路跑、北京市体育局、中国田协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是如何沟通的?

  王刚:正式上报方案前,北京市体育局的领导牵头召开了一次有关举办意向的协调会。包括交通管理部门、卫健委、疾控部门、起点的天安门地区管委会、终点的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在内,相关部门的人员坐到一起,讨论疫情形势、路跑赛事举办的条件。在征求了各个委办局的书面意见后,我们才坚定了办赛的决心和信心。

  万人规模有科学依据

  新京报:制定今年的方案时,最难或者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什么?

  王刚:我们每年都要举办路跑赛事,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的有两个,分别是上半年的北京半马和下半年的北马。如果只说办赛,大家都轻车熟路,这么多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不过今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涉及疫情防控,我们在上报赛事方案时,根据的是当时的疫情形势,所以制定的疫情防控方案比较严格。

  新京报:10000人的参赛规模是如何确定的?是否因为这个规模是现有条件下安全可控的?

  王刚:我们当然希望参赛的人数越多越好,但比赛规模的确定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卫健委和疾控部门的指导下,最大程度考虑了赛事参与者的安全。

  将天安门广场的起点区域面积考虑在内,以1米社交距离为基准,从起点依次往后排,每排大约站20人,每排间隔1米。以前的比赛,起点区域能够容纳2万到3万人,而以最新的标准测算,今年最多容纳1万人。赛前集结时,也安排了裁判和志愿者帮助跑者按固定的点位排队。

  新京报:今年的北京半马得到世界田联标牌赛事的认证,这是否也是办赛的动力?

  王刚:确实,我们在今年3月份左右收到了世界田联标牌赛事的认证通知。按照规定,一方面需要国际B级的丈量员重新丈量赛事路线,另外要求有相应级别的精英选手参赛,因疫情影响,我们无法邀请境外的选手,只能邀请10名国内的精英选手参赛,总计5男5女。

  为办大型赛事开好头

  新京报:今年的赛事保障、科技手段还有哪些亮点?

  王刚:根据往年经验,入场人流量非常大,只通过工作人员检验每个人的身份效率不高。组委会今年首次采用90台集人脸识别和测温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检测设备。赛前领物时,先查验身份证、健康宝、核酸检测报告、承诺书等,同时录入人脸等信息。

  赛前跑者入场以及完赛物品发放阶段,除了设置90个通道,新的设备也能快速进行测温和身份核验,有效提高检测通行效率,减少跑者聚集时间,同时进一步提升赛事安防水平,降低“替跑”现象产生的风险隐患。

  新京报:北京半马的如期、顺利、安全举行,是否会增强今秋举办北京马拉松的信心?

  王刚: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希望能够逐步恢复大型体育赛事,甚至国际性的赛事,并最终安全办赛。但前提是疫情形势和国家相关政策允许,我们会在这个大前提下推动相关的赛事。不仅仅是对北马,包括后续的其他赛事,北京半马的成功举办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京报:今年的北京半马还设置了“奔向2022”的环节,是出于何种考虑?

  王刚:北京即将迎来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半马既是助力冬奥会,也是为冬奥会积累经验。随着疫情形势趋于平稳,北京的天气转好,户外的赛事和活动会越来越多,除了北马,还有将来的中网以及其他国际赛事。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北京首个万人规模的大型户外赛事,北京半马为其他赛事开了个好头。

  新京报记者 徐邦印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