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刘晨,曾是里约奥运会语言服务志愿者
| ||
|
在北京冬奥组委各部中,有不少曾经从事过奥运志愿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服务工作,有的则远涉重洋,服务过不同的奥运会。
志愿服务涉及多个领域,以此次冬奥会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为例,参与的志愿者多达上千人,分别从事场馆管理、形象景观、人员管理等22个业务领域。其中还不乏专业的志愿服务领域,如设备维修、医疗服务、语言服务等。
北京冬奥宣讲团成员刘晨,现在供职于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她就曾经是一名“奥运志愿者”。2016年,她远赴里约担任了语言服务的志愿者。在奥运赛场上,她服务了俄罗斯女子手球队,用俄语、英语为运动员和相关人员服务。日前,她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她的志愿故事。
翻译服务
语言能造成误会也能消融误会
新京报:你在2016年参加过奥运会的志愿服务,给我们讲讲那时的经历?
刘晨:我是在2015年年底收到录取通知,成为里约奥运会的语言翻译志愿者。2016年的夏天,第一次踏上南美洲的土地,到达了和我们相隔一万八千公里的“足球王国”——巴西。从递交志愿者申请以来,关于巴西的一切开始走入我的视线。
我当时期待着服务好中国队,却在离开幕只剩下一个多月时,接到奥组委的短信:“我们现在急缺俄语翻译,您愿意用俄语工作吗?负责给俄罗斯的运动员翻译俄语和英语。”
我当时想,不能服务中国队非常遗憾,还要面对两种语言都不是母语的挑战,但在奥运最需要我的地方发光发热,也正是志愿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于是,我又投入到第二轮备战中。
新京报:后来服务俄罗斯代表团都做了哪些工作?
刘晨:这个选择让我结识了一支冠军队伍——俄罗斯女子手球队。
提起手球,也许大家都很陌生,它结合了排球的技巧、足球的场地设计,和篮球的规则,是奥运会的团体球类大项。而我负责在举行手球比赛的未来竞技场为运动员、媒体、医疗队和观众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比赛后协助他们进行媒体采访。
记得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为什么俄罗斯女子队状态这么好?”俄罗斯教练用俄语谚语做回答,意思是说俄罗斯女人是勇敢的!既能勒住奔驰的马匹,也能踏入着火的木屋。就这样,她们连赢八场,一举拿下奥运冠军,创造了历史。虽然这枚金牌和我没什么关系,但见证了她们一路的拼搏与精彩,我发自内心地为她们的胜利感到骄傲和自豪。
新京报:在里约,除了见证运动员胜利的喜悦,还有哪些有趣的经历?
刘晨:在激烈的赛程中,也不乏温暖的故事。在女子手球决赛时,由于语言不通,俄罗斯观众和工作人员发生了小摩擦。我到达现场时,双方已被隔离在了不同房间,等待警察调取监控。看到俄罗斯小伙坐立不安地来回踱步,焦急地喊着要离开这里去看比赛。我用俄语安慰他:“您别着急,我来给您转播。”
于是,我开始在两个屋子之间穿梭,不断向他转达着赛况:“俄罗斯又得了一分!”、“俄罗斯领先啦!”、“比赛只剩十分钟啦!”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小伙儿也渐渐平静下来。
“俄罗斯赢了!是冠军!”这个时候,小伙儿完全温和下来,不好意思地跟我说:“谢谢你,给你们添麻烦了”。这一句道谢,让我深受触动:语言可能会造成误会,但同样,语言也会消融误会。我把小伙的态度翻译给了警察,误会马上就化解了。
这是我在里约工作的真实写照。回国后,有人问我:“你到现场看女排决赛了吗?”“要到马龙、张继科的签名了吗?”我无法一一给出肯定的回答。虽然我在离奥运最近的地方,但所有的工作时间,我都在场馆的固定区域,能亲临现场的比赛少之又少,更别说中国队的比赛了。那为什么还要参与奥运呢?因为,我想用我所学、尽我所能,为奥运、为更美好的世界努力着。
近年来,越来越多和我有着同样初衷的中国志愿者活跃在国内外大型赛会中,为更好地服务北京冬奥会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奥运魅力
重点面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奥林匹克价值观及冬奥知识
新京报:从事志愿活动,让你有什么印象深的感触?
刘晨:我印象深刻的是,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夜晚,在马路上,我见证了奥运圣火的传递。看到圣火的那一刻,激动欢乐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奥运带给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爱。正是这份爱和信任,让我们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内心构筑起民心相通的桥梁,连接起有着万千角落的同一个世界。
奥运的魅力,不仅仅是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更在于让全世界因同一场盛会更积极地探索、更包容地交流、更纯粹地热爱,推动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毕业后,我带着这些收获与感动,通过校园招聘加入了北京冬奥组委,真正参与到筹办过程中来。我对即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的冬奥会,充满了期待,这是我们的主场!更需要每一位的参与和付出。参与奥运塑造着此时此刻的我,也将影响未来我的每一次选择。
新京报:过去做志愿者,现在在冬奥组委专门从事冬奥会筹办的工作,身份变了,做的事情也变了吧?心理上有什么变化?
刘晨:工作后我主要负责奥林匹克教育和公众参与相关工作。具体说,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借助各类形式,重点面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奥林匹克和残奥价值观以及冬奥和冬残奥相关知识。比如,协助编译了奥林匹克和残奥教育系列材料,开展冬奥大讲堂和冰雪进校园相关普及活动,组织国际奥林匹克教育论坛等。
除了热情之外,开展这些工作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储备,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段、接受力等因素,努力提升普及工作的效果和传达力。志愿者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推广普及工作实质上也是一种“翻译”,将繁杂的知识内化,然后用听众能听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准确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