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基本的耕地政策之一。在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下,国家出台了多种耕地保护政策,严守耕地红线。同时,我国在耕地保护、耕地地力提升等方面大力采取科技措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生存的根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未来的耕地将是怎样的?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请他们描绘未来农田的图景。
耕地保护迎来四大工程
自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来,我国约40年未开展土壤普查,原有数据已不能准确反映当前耕地质量状况。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部会统筹以下四方面措施,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
首先是实施四大工程。具体包括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动实施酸化和盐碱化耕地治理工程,推动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同时,扩大秸秆还田、有机肥堆沤施用、绿肥种植等政策覆盖面。
第二是完善政策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完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网络,针对耕地退化演变规律、质量提升重大障碍因素等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实施有机肥施用补贴政策,探索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质量提升挂钩机制。
第三是推动立法。围绕规划、建设、保护、监督等内容,明确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相关主体权利和责任。
第四是加强监测评价和监督考核。完善调查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耕地质量(土壤)普查、专项调查与应急调查相结合。建立完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制度,加大耕地质量考核权重。
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明确提出“不断提高耕地质量”,随后,各地开始大范围建设高标准农田。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到2020年末,我国已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根据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也就是说,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稳定保量的粮田。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规划,2021年,我国还将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再建成1亿亩,实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规划。
在未来,高标准农田将成为粮食增产最重要的保障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以产量为例,假如全国的平均亩产,从4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原来三分之二的耕地,生产出和原来一样多的粮食。我们只要10亿亩耕地,就能生产出6亿多吨的粮食。”
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保护
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耕地保护的措施和政策,也在不断推进,从保障农田数量,到提升农田质量,再到当前的田、水、路、林、村综合保护和整治。
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在占补制度、生产结构、土地整理、综合治理等多方面,规划了未来耕地保护的规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如确立18亿亩耕地红线,划分基本农田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再如耕地保护责任制,即将耕地保护任务明确到地方政府,分清责任,使之目标化和定量化,规范地方政府及领导耕地保护工作行为。在未来,耕地保护将成为一个完善、系统的机制。”
未来耕地能“读懂”人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农业科技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育种、管理等方面,也体现在耕地保护中。
姜文来介绍,随着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耕地会更美好,“它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的生产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乐园,是拥有更多高科技的智慧土地,是真正的金土地。”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更多体现在耕地的改变中,姜文来觉得,“未来耕地将逐步演变成智慧耕地,在耕地上拥有更多的高科技,旱能浇、涝能排、能抵抗自然灾害,同时高效利用水资源等资源。它能‘读懂’人的需求,变得更智慧,如自动浇灌、自动除草、自动收获、自我修复等,当然这需要时日,”他说,“保护好耕地,就保护住了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未来耕地充满神奇,是我们希望的田野,是我们幸福生活的载体。”
新京报记者 李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