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说百·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
优秀的百货公司,常常是城市的地标。
2021年一季度消费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社零总额10.52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部分大型购物中心销售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15%以上。
这些数据反映出的,是当下人们旺盛的消费需求和日渐丰富的消费场所。然而曾几何时,百货大楼是中国人消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消费场所。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几乎都矗立着一座百货大楼。
百货大楼是几代人记忆
让我们将时钟拨回1993年,上海《新民晚报》刊出一则整版“天窗式”广告,写着一行醒目的黑体字:“西施就要回家了”。一时间读者们看得不知所云,议论纷纷。
一周后,报纸又刊出一则更正式“天窗”,称“上周广告打错一字,是‘先施就要回家了’”。“老上海”们恍然大悟、喜形于色:原来,百货公司的春天回来了。
可以说,成立于20世纪初的先施百货公司、尤其是上海先施的横空出世,真正开启了中国百货商场的“第一个百年”。在此后20年间,中国新式百货公司筚路蓝缕,艰难发展。彼时,茅以升等名流以弘扬国货、发展民族工商业相号召,还集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纯本土民间股份有限公司式百货商场。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新的国营百货公司相继开业。1955年9月诞生的北京市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商店,就是中国大陆首座完全由国家投资、建设和经营的现代化大型百货商店,并作为“新中国第一店”,见证了零售业的成长、发展和改革历程。当时,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以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服务,成为王府井百货商店一块金字招牌,甚至被称为“燕京第九景”。
南京、天津、合肥……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全国新老中心城市崛起了一大批崭新的百货商店,令新中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改革开放中迎来新生
改革开放的东风,让中国百货商店业迎来了新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开始大胆实施“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引领全国一大批“国字号”大型百货企业走上改革、改制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一大批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方式的大型百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数据,1979年,中国大陆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店仅10家,至1994年已猛增至40家。
在北京,除了老资格的“王府井”和旧貌换新颜的东安商场,城乡、隆福、燕莎、赛特等相继开业,红火一时。在上海,随着“先施回家”,南京东路重现了当年“四大公司并立”的盛况。
改革开放政策,令中国步入发展快车道。作为“城市社会最醒目的橱窗”,中国百货商店业也顺应了这一潮流,设施、面貌日新月异。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性这一改革开放的经典标志,在百货商店业也得到鲜明体现。
除了大量民营、个体百货商场的涌现,以1992年武汉“鄂武商”为先河,大量新老大型百货公司相继转制为上市公司。自1995年上海浦东八佰伴标志性“落地”后,北京华堂等一批外资百货公司也纷纷开业。
然而,进入21世纪初,不少经营成本高企、经营灵活性不够的百货公司,在大超市、大卖场、专业性家电城和电商先后两轮“前后夹击”下,步履维艰。但更多百货公司企业、品牌经受住了新挑战、新考验,如凤凰涅槃般重新步入发展高峰。
积极拥抱数字化新场景
为应对新形势,不少百货公司强化“精品店集合体”“CBD商圈”特色,突出“精准定位”优势;一些经营者变传统的“为居民点配套百货商店”为“围绕百货商圈配套居民点”,并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布局,借助信息技术支撑,一些百货集团实现转型。
《2020-2021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的疫情虽然给百货企业造成重创,但也大大加快了百货企业的转型步伐。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百货企业作为零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不断优化业态结构,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商业规划,继续发挥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百年倏忽而过,昔日的美好梦想已成为今天的美好现实。而未来的美好,也更值得去期待、去努力。
□李厚何(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