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从实操能力过硬的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负责人,到教授学员理论知识的学科带头人,王展超从未离开过数控机床半步。今年,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王展超获得第二届“北京大工匠”称号,他说,今后要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服务首都经济发展。
留校任教证明选择技校也能成才
王展超从小动手能力强,2004年,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去他所在的高中做宣传,他立马被加工零件的现场迷住了。“一看数控系全是动手操作的,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以王展超的高考成绩,他本可以去一所大学就读,但他义无反顾地遵循内心所爱,选择了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系。
当年,家人不支持他上技校,但入学第二年,王展超就代表学校出战,拿到了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2006年8月,北京市举办了第12届工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他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数控车工比赛。为了使基本功更扎实,他每天要练习十三四个小时。当时,装夹工件、编程、测量等比赛项目都是手工进行,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王展超反复练习动作,长时间的训练使他的胳膊肿了起来。最终,王展超在总决赛中获得了学生组第一名。
当年10月,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他代表北京市获得全国数控车工学生组冠军,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2008年,王展超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当年数控是很火的专业,会操作数控机床的人很少。很多企业都找我过去,给的待遇也比学校好,工资多好几倍。”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留校任教。
回想自己的经历,王展超希望扭转社会和家长对技工的偏见,“有的孩子喜欢动手,那他更适合在技校学技术,而非去大学。”他想留校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证明选择技校也能成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2014年,王展超参加了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五轴)赛项比赛,这届比赛是该项赛事创办以来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最终,王展超凭借高超的技术获得了该项比赛院校教师组冠军。
金牌教练培养“抢手”工人
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系的课堂上,几十台数控机床在大厅中运行,学生们站在操作屏幕旁,手动编程、控制机床切削材料。按照操作技术的难度高低,学生分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层级。他们操作的是与企业工作完全匹配、价值从20万到几百万不等的设备。
作为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王展超的主要工作是培训技能竞赛选手、对技师班进行授课。竞赛选手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脱颖而出——200名中级工里,先选出10到20个竞赛选手,再从中选出1到2个重点培养对象,去参加全国比赛和世界比赛。
王展超经常通过一些基本功训练来考查学员和选手的耐力、专注力和细心。“有时我会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只练习切削出零件的外圆表面。”他说,不拿仪器测量,这些零件肉眼看上去都是合格的,可一测就知道是谁做的质量高了。
“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工人,可能一年都只生产一件产品,这份耐力是必要的。我的职责就是发现他们的问题,弥补他们的弱点,磨去他们的‘棱角’,为企业送去可靠的人才。”
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优胜奖获得者王帅曾是王展超的学生之一,如今也留校任教。老师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匪浅。“学生操作时会有很多问题,教练不在旁边盯着,根本发现不了。我学习操作机器,王老师就在旁边看着,从上午7点半盯到晚上8点多,操作上的细枝末节,全在他眼里。”
“我们培训学员的目标定位就是工人岗。”让王展超欣慰的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很“抢手”,实习前已有企业早早来揽才。“基本上我们的人都不够分,一些学生得过国家级大奖,入职央企后,待遇比本科生还高。”
耐得住寂寞才能成为大国工匠
早在学生时代,王展超就听前辈说过,数控领域需要大批的车铣复合人才。成为老师后,他在这一教学领域进行了强化,让学车工的学生去了解铣工,学铣工的学生去了解车工,搭建两学科的桥梁。
让学生在学习中求变的同时,王展超也在向学生强调不变的观念:“规范意识不能变,质量意识不能变,工匠意识不能变。”他说,一名从事数控加工的工人要具备诚实守信的准则,工件做坏了就是做坏了,要勇于承认错误,解决问题,绝不能滥竽充数。很多通过数控加工的精密仪器件都用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命脉产品,一旦失去这个准则,将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选择了技能成就未来之路,就要做好长期坚守一线的准备,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为技术顶尖的大国工匠。”王展超说。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实习生 王景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