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借助数字经济的新思路和新载体,在许多地方,因地制宜的自驱型创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尝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别于传统产业的特色经济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希望。
特色经济重在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多。一句话,就是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强产富民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特色经济的主体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生产出富有地域特色和当地标志的产品,只要市场需要,就能够大力发展,不仅成为富民的产业,也能够成为区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特色经济的理论支撑:劳动分工论、绝对优势论和比较优势论
发展特色经济是有理论支撑的。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城乡地域分工问题。他认为,根据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确定生产专业化方向,通过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实现不同区域的比较经济利益。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劳动分工是导致社会分工、产业分工、区域分工的本源所在,也蕴含了工农结合、城乡融合等理论原则,对我国特色经济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会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集中到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上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用自己产品的一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则各国资源就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亚当·斯密论述的重点放在国际贸易上,实际上也适用于区域之间。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他们三人生活的时代,是商品生产和国际贸易正在萌芽或正在兴起的时代,是生产者并不清楚消费者在何地的时代,他们的理论是超前的。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和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能够发现消费者在何处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将商品发到消费者手中。因此发展具有绝对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就是发展特色经济,潜力很大,大有可为。
由特色产品到特色产业再到特色经济需要一个过程
我国发展特色经济历史悠久,如中药材的生产一般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称为地道药材,现在改称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效俱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当然,由特色产品到特色产业,再到特色经济,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特色产品,由于种植规模小,市场范围有限,缺乏有效的品牌保护意识,极易被仿制或被假冒,特色产品很难发展为特色产业,也很难发展为既能够富民又能够强市的特色经济。要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有品牌保护意识,品牌代表的是质量,是标准,能够让消费者放心。有了品牌,还要扩大影响,让地球人都知道,必须注重宣传。只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消费者多了,需求大了,创造出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才能够不断扩大规模,其经济价值才能够体现出来。中国人总是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生怕“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不扩大影响,消费者少,总是供大于求,就体现不出其经济价值,导致有特色产品,没有特色经济。
山东省菏泽市位于鲁西南,下辖各县均有富有特色的产品,但是规模不大,影响范围很小。前几年,市政府引进几家互联网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手段,扩大对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销量大幅度提高。有一种木制家具,经上网宣传后,大受欢迎,订单来自全国各地,供不应求。菏泽市规划了特色产业园区,引入投资者,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特色经济就“红火”起来。
曹县是菏泽市下辖的一个人口大县,位于鲁豫两省交界,有“戏曲之乡”、“书画之乡”等称誉,最近在汉服生产上崭露头角,短短一年时间,有了“汉服三分天下”之说。聚集了数百家汉服加工企业,经电商渠道卖出的汉服产品已经占据全国汉服线上销售额的三分之一,着汉服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时尚。
特色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应大力扶持但不能越俎代庖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对特色经济的发展着墨甚多。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编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描绘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规划提出,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建设运行机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塑造现代顶级农产品品牌。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经济,各地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和成熟的经验,应总结示范推广。特色产业重在特色,一定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比较优势。要发展特色经济,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但不能越俎代庖,拔苗助长,刮一阵风,结果就是“一风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