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雪 考上大学,我第一次掌握自己的命运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段雪。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段雪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受访者供图
段雪对考生的寄语。受访者供图

  1977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

  段雪 1957年1月出生于北京市。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时年20岁的段雪已经在距离家乡1500公里外的甘肃陇西上了两年班。

  1977年底,只有一个多月复习时间的段雪揣着一副“残缺不全的知识结构”上了考场。当年,他被吉林大学化学系录取,后来又考取了北京化工大学(原北京化工学院)的硕士、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雪觉得,高考依旧是众多人生晋级通道里相对最公平的那个,“这个机会放在面前,不抓住,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失误。”

  母亲说“这些书本你都别扔”

  新京报:你是如何从北京去的甘肃?

  段雪:我1957年出生在北京,1964年上小学,用5年时间,读完了6年级的课程。

  在北京上了1年初中后,我母亲所在的医院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到甘肃临夏援建医院,我也跟着去那里继续读书。

  新京报:到甘肃后又经历了什么?

  段雪:我高中毕业后在农村插队两年。1976年陇西冶金设备制造厂招工,我就进厂成了一名钳工。

  新京报:得知高考恢复后是什么心情?

  段雪:当时家里的朋友、工厂里的技术人员,很多都是医生、大学毕业生,他们对恢复高考一直有信心。

  我母亲很早就和我说“这些书本你都别扔”。这是对我高考、以及后来命运改变影响深远的一句话。

  正式恢复高考的通知是1977年10月下发的,那时候大家都很激动,我知道机会来了。

  曾问自己“一辈子就这么定格?”

  新京报:你是怎么复习准备高考的?

  段雪: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熬夜看书,那是我记忆中视力最差的一段时期。

  刚刚成为工人的时候我曾问过自己,“一辈子就这么定格了?”不甘心。

  新京报:考试结果如何?

  段雪:考完了自己不太满意,但也没觉得惨到不行。

  我收到了吉林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我感觉站到了新的人生起点。

  当年厂里3000多人,近百人参加了高考,但最终被录取的只有3人。

  新京报:你觉得你能考上,靠的是什么?

  段雪:那个特殊时期,临夏的基本教学秩序还是能保证的,我打下了好基础。

  另外,虽然我进厂当了钳工,但负责的是基础原材料切割前的划线,这个工种需要很高的几何计算能力,工作中不断巩固了这些知识,所以后来数学考得不错。

  再有,厂里很多技术人员都是从大学或者技校毕业的,找他们借的书都成了我的复习资料,不明白的题也可以直接请教。

  满打满算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就是这么拼凑来的,知识结构都残缺不全,就上了考场。

  “人生第一次自己掌握住了命运”

  新京报:上大学是什么感受?

  段雪:考上大学,是我人生第一次自己掌握住了命运。

  上了大学后沉重的过去好像都不重要了,大家都是平等的,都要重新开始。我下决心要再往前迈一步,后来考上了北京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回到北京,最后又读了博士。

  新京报:毕业后你做了什么?

  段雪:我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当时国际主流技术已进入溶解乙炔气瓶阶段,但对中国技术封锁。

  我们用了10年时间,创制了整体式溶解乙炔介孔吸附材料,实现了大规模国产化。

  “只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

  新京报:对高考生有什么建议?

  段雪:我注意到了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论“生逢其时”,说得太好了,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作为高中毕业后在社会上随历史车轮亦步亦趋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高考对我来说就是激情燃烧的起点,当然不会放弃机会。现在回首往事,依旧为自己没有辜负时代的馈赠感到欣慰。

  对于现在的考生们来说,可选的路固然已不止一条,面对的挑战也更多元,但时代给了每个人机会,与其感叹生不逢时或者选择“躺平”,何不奋力一搏争取自己掌控命运。

  只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高考就是一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