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3:对话

扬智勇:反食品浪费关键在于细化地方立法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扬智勇指出《反食品浪费法》关乎粮食安全,责任主体广泛

  《反食品浪费法》今年4月29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有哪些立法亮点,解决了哪些突出问题?颁布施行以来,面临哪些需要突破的难点?对此,参与《反食品浪费法》立法讨论以及相关调研的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扬智勇近日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

  谈立法调研——

  粮食浪费问题触目惊心

  新京报:成都一粽子店制作蛋黄肉粽时只用咸鸭蛋的蛋黄,将蛋白当垃圾处理,这是否违反《反食品浪费法》?

  扬智勇:《反食品浪费法》第15条第二款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改善食品储存、运输、加工条件,防止食品变质,降低储存、运输中的损耗;提高食品加工利用率,避免过度加工和过量使用原材料”。据此,粽子店将蛋白当垃圾处理的行为,显然违反了《反食品浪费法》。

  新京报:制定《反食品浪费法》的初衷是什么?

  扬智勇:《反食品浪费法》第1条写得很清楚,就是“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许有人认为,节约粮食是传统美德,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畴,为何要用法律加以规范?因为“小米粒”连着“大民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以“小切口”方式推动规范与引导粮食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建立反食品浪费的长效机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京报:你参与过《反食品浪费法》的相关立法活动,进行了哪些调研?

  扬智勇:立法调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调研,另一个是委托有关专业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做了一些立法调研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9月启动的专题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粮食损失浪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存在的损耗现象;二是消费环节浪费,主要存在于商业餐饮、公共食堂和家庭饮食三个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报告披露,75.1%的受访者认为消费环节浪费最严重,认为商务宴请、公款消费等是餐饮浪费主要场景。食堂用餐等是餐饮浪费主要场合。据中国科学院专家调研,各类“事件性宴聚”浪费30%左右,商务宴请浪费30%至40%。

  十八大后,食品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个别领域的浪费还比较突出,粮食浪费仍触目惊心,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360亿斤。因此,立法进程提速,2020年12月,《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初次提请审议;2021年历经两次审议,于4月29日表决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足见立法者反食品浪费的急迫心情。

  谈立法亮点——

  反浪费有法可依

  新京报:你觉得《反食品浪费法》有哪些立法亮点?

  扬智勇:这部法律的亮点很多,一大亮点是法律责任主体广泛,从国家层面,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餐厅饭店、商场超市、学校、旅行社、行业协会、消协组织、消费者个人,都规定了在反对食品浪费方面的权利和责任、义务。简单来说,从煮饭的、卖饭的,到吃饭的,人人有责,人人有义务,反食品浪费是全社会的责任。责任主体超过了其他法律,这是这部法律的一大特点。

  同时,该法解决了一个最大的突出问题,就是有法可依的问题。此前党中央、国务院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规定,但是从未上升到法律。

  新京报:有的自助餐厅对浪费采用押金制扣罚,如果剩下大量食物,扣100元押金。你怎么看?

  扬智勇:法律本身只是规定了反对食品浪费的最基本形式,责任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自主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如果措施有利于法律贯彻执行,应当支持。我个人认为,对于自助餐厅采取押金制,应当给予包容,应当区分扣押金的目的是善意还是恶意的,扣押金是否提前公开、详细告知。举例来说,如果顾客浪费了几斤食物,水果咬了一口、大虾没剥壳就扔掉,商家在公示、告知的前提下,扣押金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法律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可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但如果只是浪费半个馒头,就被扣100元押金,明显是不适当的。

  谈执法难点——

  落地关键在于地方立法

  新京报:立法中有哪些讨论争议焦点?

  扬智勇:《反食品浪费法》的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广泛,每一个责任主体都规定了权利和责任义务,这就涉及如何确定每个主体的责任范围、处罚范围、处罚标准的问题。这是个难点。比如浪费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界定?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饮食结构、饮食习惯、消费水平、消费观念等也有差异,因此法律不能一刀切地制定一个统一标准,只能做原则性规定。因此法律第31条制定了一个授权性条款,将来这部法律能否很好地实现立法目的,关键就在于第31条,就是各地能不能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新京报:《反食品浪费法》已施行1个多月,当前影响法律落地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扬智勇:《反食品浪费法》落地的关键因素在于第31条,地方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本地方反食品浪费的具体办法。地方立法特别重要,重要性不亚于法律本身,要高度重视。希望地方立法保证立法质量,每一条规定、罚则都有科学依据,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发表意见,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和意见。

  另外,《反食品浪费法》是一部实体法,程序方面的条款较少,建议地方立法既要考虑到实体法方面的内容,也要完善程序方面的条款,尽可能细化执法程序,越明确越好,越细分越好。比如举报的处置程序如何设计?地方立法可以引用《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明确举报的受案、立案、调查、听证、告知等程序,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便于老百姓举报。今后一段时间,各地的具体办法将陆续出台,期待地方立法让这部法律长出牙齿,更好地实现立法目的。

  “简单来说,从煮饭的、卖饭的,到吃饭的,人人有责,人人有义务,反食品浪费是全社会的责任。责任主体超过了其他法律,这是这部法律的一大特点。”

  新京报记者 王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