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以来,河南“宝藏”频频被发掘,可谓是稳“坐”热搜榜单。唐朝小姐姐、水下洛神相继“霸屏”后,“河南疾控”官方公众号又“爆”了。在该公号发布疫苗科普文章的留言区,小编与网友互动的“名场面”引发“围观”,网友直呼“看评论仿佛听相声”。
原来,疫苗科普也可以如此有趣。没有专业生涩的医疗术语,没有一板一眼的“耳提面命”,“河南疾控”在诙谐幽默的“机智”回答中,便消弭了许多误区,也打消了公众疑虑,使疫苗接种更加顺利。
“河南疾控”这次形式“别致”的科普,也给健康、医疗科普工作带来些许启发。在手机普及、网民规模近10亿的今天,一些“绿豆治百病”之类的“伪科学”大行其道,攻占了不少老年人的朋友圈。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板着面孔、艰深晦涩的科普恐怕早已“水土不服”,权威机构如何“发出好声音”尤为重要。往大了说,这还涉及政府部门有效传播公共信息,与公众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等问题。
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疫苗接种率关涉群体免疫屏障能否早日形成。以怎样的方式向公众做好疫苗接种科普,意义不小。“河南疾控”的做法,就为疫苗接种宣传、科普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
此前广东深圳某社区打出的“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横幅,之所以能爆火网络,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形式活泼“不端着”,入眼入耳还入脑入心,自然也容易被公众接受。
既然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更多相关专业权威机构不妨学学“河南疾控”,如其官微简介所说,“您关心的,才是我们关注的!让权威、科学与趣味融为一体!”或许才是医疗科普的最佳“姿势”,为严肃科学注入了“有趣的灵魂”。
“河南疾控”无疑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承诺:“俯下身子”倾听民声民意,同时在传播上也要“费心思”,从单向发布的“自说自话”变成双向交流的平等沟通。“投其所好,给其所要”,这份作业值得“抄”。
□徐秋颖(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