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论
这场由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牧民主动参与的复绿行动,集三方合力,成为良性互动治理草原生态的典范。
土层退化为沙砾滩,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牛羊没有牧草,牧民无法放牧……据新京报报道,近年来,因多种原因影响,四川若尔盖县的草场形成了黑褐色“秃斑”状的裸露土地,其像“癌症”一样扩张。面对此种情况,当地正经历着一场由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牧民主动参与的草原生态治理的复绿行动。
被称作“草原之癌”的“黑土滩”的扩大蔓延,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当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对当地牧民来说,这更是攸关切身利益的锥心之痛。
在此语境下,当地发起的这场由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牧民主动参与的草原生态治理的复绿行动,集三方合力,最大程度调动了各方资源,成为良性互动治理草原生态的典范,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给出了最优解。
事实上,“黑土滩”对草原的“祸害”由来已久。从三江源到若尔盖县,这场人类与“黑土滩”的“战争”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此前,一些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各种手段轮番上阵却收效甚微,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草场退化的速度。
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对于“黑土滩”的成因、治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才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生态政策体系和科学治理的体系。
因此,由政府主导、学术支持,将更多的科研平台、资源纳入到草地生态恢复行动中,发展多技术多模式的生态恢复途径,有利于集聚科研力量,积极化解“黑土滩”治理难题。更重要的是,由政府主导、从上到下的复绿行动,有利于制定统一规划,构建权责清晰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避免出现保护碎片化现象。
治理“黑土滩”,当然更离不开当地牧民的主动参与。当地在保护区内试点生态补偿项目,在禁牧期间按照标准相应给予牧民经济补偿……政策上的激励和经济上的补偿,带来的是牧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在政策激励和科技加持下,当地对“黑土滩”的治理成绩斐然。2016年至2020年,若尔盖县共治理“黑土滩”138170亩,其中2019-2020年共治理“黑土滩”97670亩。通过“黑土滩”治理后,治理区内植被得以恢复,空气和土壤中水含量增加,减少了水土流失,恢复了草地产草能力,缓解了草畜矛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普惠民生福祉。随着我们对“黑土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理的思路越来越明晰,这条由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牧民主动参与的复绿之路,也将越来越宽阔——寸草不生的“黑土滩”终将成为过去,绿色和生机将成为草原的底色。
□和光(媒体人)
评论投稿信箱:shepingbj@vip.sina.com shepingbj@vip.163.com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